• 87阅读
  • 0回复

山中女军医——记南京部队127医院门诊接诊室主任唐祖贵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2-08-19
第3版()
专栏:献身四化的人

山中女军医
——记南京部队127医院门诊接诊室主任唐祖贵
南京部队建军55周年的庆功大会上,掌声雷鸣。领导同志把一枚一等功臣奖章,佩戴在一位两鬓掺有几根银发的优秀女共产党员胸前……
她的名字叫唐祖贵,是深受皖南山区人民和指战员们爱戴的一名女军医。
早在抗美援朝战争时,年仅十五岁的唐祖贵,女扮男装参加了救护伤病员的工作。当时,她两次荣立战功,魏巍同志在《年轻人,让你的青春更美丽吧》这篇报告文学中记述过她的事迹。
岁月,整整流逝了32个年头,然而她怀着“我要把每时每刻都献给人民”的决心,永葆了革命青春。
1969年夏天,上级决定从南京81医院抽调50名医护人员,到皖南山区组建新医院。唐祖贵主动找院领导报名要求到山区去。有人劝她说:人家巴不得留在大城市,你偏偏要去山区,在抗美援朝前线,你苦还没吃够?到山沟你会后悔一辈子的!
“山区虽说苦些,可那儿比城里更需要医护人员呵!在那呆上一辈子,我也不后悔!”唐祖贵要求到艰苦地方去,就象当年要求上前线一样坚决。
唐祖贵离开南京,到皖南山区转眼14个年头了。关心她的同志,多次要她离开山区。一位她在朝鲜战场上抢救过的老首长,遇到唐祖贵,见她已是40多岁的人了,又患有心脏病,主动提出设法把她调到苏南城市部队医院工作,被唐祖贵婉言谢绝了。
唐祖贵待病人似亲人。她的身影深深留在偏僻山庄社员家的床头,留在战士的心里。
今年3月的一个漆黑夜晚,冷雨霏霏。唐祖贵身背药箱,在通往南陵县汪村的一条崎岖小路上,急匆匆地走着。三天前,梁大娘被家里人抬到医院门诊就诊,因病情复杂,一时不能最后确诊。唐祖贵把病人的姓名、地址记在“疑难病人登记本”上,并叮嘱病人三天后来医院复查。三天过去了,没见病人的影儿,她怕梁大娘病情恶化,特地远道前去探望。
当她浑身泥泞赶到梁大娘家时,不禁吃了一惊:全家老小围着昏迷不醒的梁大娘,哭声一片,几个儿女流着泪水正准备为母亲置办后事。原来,梁大娘从医院回家后听信了迷信宣传,求“神医”喝“仙水”,加重了病情。为了抢救梁大娘的生命,唐祖贵一连4天中午、晚上一下班,饭顾不上吃,就往汪村赶,给梁大娘打针、治病,一天两趟,往返近40里。在她精心治理下,梁大娘很快转危为安了。
战士兰锦平在一次意外的事故中,第六颈椎骨折,造成全身瘫痪。当他转到127医院时,全身褥疮,生命垂危。唐祖贵和护理人员一起,天天给小兰翻身,换药,还做了13块棉垫圈,垫在褥疮伤口周围,避免伤口受压。经过两个来月的精心治疗和护理,小兰身上的褥疮全部治愈,8个月后,体重增加了50多斤。
当组织决定让小兰回四川新都荣誉军人疗养院时,唐祖贵又主动承担了护送兰锦平的任务。在几千里行程中,唐祖贵白天给小兰喂水喂饭,不停地给他翻身。夜里又给小兰抠大便,擦身子,换洗衣服。经过七天七夜的艰难旅程,他们才安全到达目的地。
唐祖贵时刻把关心革命、关心群众视作自己的第一生命。她患有心脏病,但她常常每天工作10多个小时。她在烧伤病区工作时,为给烧伤小儿换药,有时工作到凌晨才休息。为了抢救危重病人,她常常吃住在病房。去年9月,烧伤病房收治了一名重度烧伤小儿。为尽快治愈小儿烧伤,唐祖贵带病工作,配合军医给小儿植皮,从手术开始到结束,她连续在地上跪了四个小时,小儿得救了,她却在无影灯下晕倒了。
唐祖贵生活十分简朴。她至今睡的是木板床,盖的是十多年前发的黄被子,一个用包袱皮包几件衣服的“枕头”,枕了25年。但是,她却把2,000多元钱支援了病人和有困难的同志。
去年7月,领导批准她回四川乐至县探望患病的母亲。她听说川西发生水灾,连家也没回,直接找到成都部队医疗队,奔向金堂重灾区:在抗洪救灾中,她天天和医疗队的同志们一起,踩着一尺多深的污泥,一家一户地巡诊。有个五保户的两位老人患痢疾,她就地办起“家庭病房”,细心地服侍两位老人。有位薛大娘房倒受伤,唐祖贵天天冒着风雨给她换药。就这样,她休假31天,在灾区奋战了31天。
医疗队和灾区群众纷纷给南京部队后勤党委写信为唐祖贵请功,称赞她是“活着的雷锋”“白求恩式的医生”!
本报记者 白青山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