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2阅读
  • 0回复

敢为天下先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2-08-19
第8版()
专栏:

敢为天下先
李培垣
写下这个题目,便觉得有些唐突古人的味道。记得《老子》的第六十七章,分明写道“我有三宝”,其中那第三“宝”,就叫做“不敢为天下先”。这里去掉一个“不”字,岂非是唱对台戏么?
其实,笔者倒没有是非古人的闲情,因为古人自有古人的处境。我这里说的只是正在建设新生活的人们,应该以什么为“宝”的问题。
我们正生活在一个除旧布新的历史时期。许多新的情况需要我们去研究,新的路子需要我们去探索,新的局面需要我们去打开,新的经验需要我们去总结。这一连串的“新”字无不跟“先”字联系在一起。新的形势,时刻都在召唤着立志改革的人们先想、先说、先干,先攀上高峰。在我们英雄的国度,这样的人物已经和正在不断涌现。他们执着地坚持革新、创造、前进,在自己生命的词典里庄严地写上:“敢为天下先”!
“先”的一端孕育着成功与胜利,另一端则又潜伏着失败与挫折。“先”与“险”往往是毗邻的。且不说历史上多少天才的创见、勇敢的改革,曾被目为异端邪说,因而厄运连绵;即便在今天,改革者的道路,也绝非是平坦的通衢。
为先,是要担点风险的。老子的那个“宝”至今仍为一些人所赏识,恐怕多半就是这个“险”字给吓出来的。这些人自有一套行为的逻辑:别人没有说过的话,不说;别人没有走过的路,不走。“险峰任人占,我自保平安”。以致在他们主管的地方和单位,有如一潭死水,很难见到一些波澜和生气。
然而,历史却喜欢作弄人。一味求平安者反而并不见得平安。因为历史的潮流总是在冲击着安于现状者的地盘,或者把他们卷向波峰,或者把他们抛进波谷,想静止是静止不了的。而“险”呢,则恰恰是通往平安的大道。改革家王安石有句名言:“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哲人睿语,颇堪深思。
那些敢为天下先的改革者的形象实在是可歌可赞的。这不仅在他们昂首奋进的时候,也在他们遇阻绊倒的时候,因为即便是绊倒,那身躯也是向前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