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4阅读
  • 0回复

忆金山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2-08-19
第8版()
专栏:心香一瓣

忆金山
冯亦代
3月间一天黄昏,突然金山来了电话,说刚知道我病,劝我要好好听医生的话,多多休息。我也劝他注意自己的身体,他不经意地一笑,说:“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我说干吗要提死呢?还是“留得青山在好!”他哈哈大笑起来。想不到这是我最后一次听到他的说话和笑声。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也成了他的谶语!他是在发病前一分钟,还在工作的。
和金山相识,算来也快五十年了。三十年代中叶,他在上海的大上海戏院演出易卜生的《娜拉》,那次我和几个同学看戏还去了后台,就这样认识了他。以后虽然在后台又见过几次,那也只能说是点头朋友;但我对于他的演技却佩服得五体投地。
以后我到了香港,有一天金山也从桂林来了。我们的住处相去不远,加之我对他的敬慕大大增进,我们便过从无间。那时他正在筹备中国救亡剧团去南洋开展救亡宣传和募款,支援抗战。他的工作并不顺利,主要是由于英帝国主义者一方面向日帝讨好,表示中立,一方面又和国民党一鼻孔出气,把支持抗战工作,视为中国共产党的地下活动,暗里破坏,明里阻挠。金山既要带一个打着抗日救亡旗号的团体到南洋英帝势力范围内去活动,其困难是可以想见的。有时金山从外边碰壁回来,筋疲力尽,他哼哼哧哧爬上四楼我的寓所,一进门就瘫在藤圈椅上,一杯杯地向肚里灌着凉开水。但即使这样,他也没有发过一句泄气的怨言,只听他激昂地说:哪怕你香港的衙门是块石壁,我也要钻出个洞来!就这样金山凭着他的钻劲,终于把剧团的人一批批地送走了。
1941年,他被南洋英帝当局驱逐出境回到香港时,我已经去重庆了。接着是太平洋事变,香港沦陷,我为在港的亲人和友人们担心。一直到42年春的一天,我收到娜的电报,知道她已和夏衍,蔡楚生,司徒慧敏,郁风,王莹和金山等朋友脱险离港,两个多月抑压的心绪,总算舒展了一下。待到桂林见面时,这才知道这批难友在夏公一路“编导”、司徒“舞台监督”和金山领衔下,浩浩荡荡演了一出万里走险的活报剧。原来,他们在离港时各自扮成小商贩,夏公身穿起大褂留起山羊胡子充当江湖郎中。金山腰束蓝布宽带自称赵木匠,却又沿途为难友们不断缝缝补补,竟成了一名临时小裁缝;而他口中笑语不绝,把这个杂牌军变成了他的业余救亡演员。无论在跨洋越岭、偷渡日帝封锁线、还是躲避海盗和伪军的巢穴,谁个不为前途凶吉而心焦如煎。但一经金山假戏真做的表演,人人也都信心百倍。我为他们之能结成难友、无视艰途而感到慰藉和庆幸。
金山到重庆不久,就接受了扮演屈原的任务。我简直为他那种探索屈原的精神面貌,以及如何在舞台上重现这一风貌的执着所震惊了。我不知在那些日子里,他一天究竟吃上几口饭,睡上几个小时的觉。他把朋友找了去,无休无止地谈着屈原;为他表演时一举手一投足而咄咄终日,嘴里则是永远念念有词离不开“雷电颂”。他曾经设计了几个朗诵的方案,但都不满意。有一天,他笑嘻嘻地来找我,说:走,到我家去。原来他运用周信芳先生的麒派道白来念“雷电颂”,同时用麒派名剧《徐策跑城》的做工来配合念“雷电颂”的身段,果然一下子把“雷电颂”惊天地泣鬼神的内涵,一泻千里地表白了出来。他运用周信芳在这两出京戏里的道白与身段,并非原式照搬。他吸收了麒派的优点,加以改造,使之符合于屈原这个角色的要求,演出时得到了极大的成功。以京戏的表演程式纳入话剧,金山也许并不是第一个人,当年欧阳予倩先生导演《桃花扇》甚至《日出》中的陈白露,就采取了不少京戏的手法,但以京戏演技入话剧而得到如此密切无间的效果,金山堪称第一人。当然,我只是个普通观众,说得不一定恰当,但提出这一点对研究金山演技艺术的人来说,也许不无参考之处。
金山从来都把演戏作为一种严肃的事业来看待,对戏剧运动更作如是观。在舞台演出上,他要求尽善尽美;对戏剧运动(包括电影),则无时不在物色生力军,要使戏剧运动成为一个坚强的与反动派作斗争的力量,不断扩大阵营。归总,他是把这两方面的活动,都从属于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1947年,他从长春回到上海,和制片商吴性裁合作创办清华影片公司,他曾要我搞个电影剧本的写作班子。当然在那些日子里,什么都是乱哄哄的,事情没有一下子搞成。但他却和一些年轻人建立了关系,以后使他们一个个地走进了话剧和电影圈子。而我也在他的帮助下,写了一个电影剧本。不巧这部片子开拍时,已临上海解放前夕,制片商抽回了资金,戏没有拍成,但我还是十分感激他,因为他教我懂得了电影艺术。
这几年,他一直希望我在戏剧方面能协助他做些工作。就是那次给我最后的电话里,他在哈哈后,便要我注意电视剧的演出,给他提供些意见。
金山的噩耗来得如此突兀,简直使我一时噩梦难醒,因为在我心里就从来没有出现过金山会死去的念头。金山进了几次医院,我也没有预感。在我心目中,金山永远是个鲜龙活跳的人,似乎与死字无缘。因此金山去世的消息,带给我的是远比悲痛还要强得多、深得多的震惊!
今天金山先我而行,但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八个字将永远留在我的心里。我要向他学习,活一天“拚搏”一天,一切为了我们憧憬一辈子的社会主义建设。
7月23日阜外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