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9阅读
  • 0回复

晏子的用人标准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2-08-19
第8版()
专栏:读书随笔

晏子的用人标准
周树荣 何理常
晏子,名婴,春秋时代有名的政治家和外交家,曾任齐国的国相。汉朝刘向编的《说苑·臣术》中,记载着一则晏子用人的故事:高缭在晏子手下任职多年,一天,晏子把他解职了。
晏子身边的工作人员纷纷提意见说:“高缭在您手下认真工作了三年之久,您不但没有给他晋级,反而把他解职了,这样做在情理上说得过去吗?”
晏子坦然地回答说:“我晏婴是个浅薄无能的人,只有依靠大家的批评帮助,才能少犯错误,站稳脚跟。现在这位高缭先生跟随我整整三年了,却从未纠正过我的过失,所以,我只得请他离职了。”
这则故事虽短,却有很多发人深省的东西。应当说,高缭不是一个无能的人,他在晏子手下工作三年是取得了一些成绩的。也可以说是“虽无功劳,也有苦劳”的。这从高缭的同事们都以为高缭本应晋级这一点得到证明。那末,为什么晏子把高缭免职呢?
晏子的用人政策是行之有效的。效果之一是,晏子的手下很少有阿谀奉承的人,象高缭只是由于不敢向晏子提出批评就被免职了,由此可以推断,那种溜须拍马的人是不大可能在晏子的部属中容身的。效果之二是,晏子与他的部下之间存在着较好的民主风气。你看,贵为国相的晏子解除一个工作人员的职务,他身边的工作人员居然敢于纷纷提出不同意见,而且竟用上了“这在情理上说得过去吗?”这样的反诘语气,这足以证明,晏子的民主作风是很不错的。
当然,我们现在并不主张选拔干部由那一个人任意订一个什么标准出来,但作为一个领导干部考察手下工作人员角度来说,晏子的作法是有很大的借鉴价值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