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8阅读
  • 0回复

成功的改革 崭新的局面——记重庆群林服装公司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2-08-20
第2版()
专栏:

成功的改革 崭新的局面
——记重庆群林服装公司
本报记者 姚昌淦 徐宜道
编者按:重庆群林服装公司在有经验的行家担任领导工作以后,破除了束缚服装业发展的老框框,在原料购进、款式更新、加工生产和销售服务方面作了不少改进,使生产和销售在短期内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这对那些无视市场变化、墨守陈规、不求以变应变的企业来说,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启示。
在重庆市,有一家异军突起,发展迅速,打开了服装业新局面的服装公司——重庆群林服装公司。它的前身是分散经营的群林市场。1980年4月,从事商业近30年的行家钟廷华担任这家市场的党支部书记兼经理后,决心利用新的经济体制,动员群众,振兴服装业。不到一年功夫,群林市场的服装部就逐步发展成为一个拥有14个成员单位,包括原料购进、款式研究、加工生产和销售服务四位一体的服装联合企业——重庆群林服装公司。两年来,营业额连续大幅度上升。去年一年的销售总额比公司成立前的1978年增加了1.5倍。他们是怎样把一度衰落了的企业振兴起来的呢?
让人们穿得好些、实惠些
有一段时间,在服装市场上,一些人颇为热衷于进“快货”,即经营进口的港衫、大喇叭裤等。而群林服装公司却选择了一条从当地大多数群众实际需要出发、又有自己经营特色的经营方针:高、中、低档服装兼营,以中档为主;在款式上求新,在做工上求精,在价格上求廉,在生产和销售上求勤求快,不搞大批量定型生产。总之,做到尽一切努力使人民穿得好些、经济实惠些,而公司又有利可图。
化纤服装今年在许多城市滞销。但群林公司今年1至5月光针织涤纶衬衣一个品种就卖了2.4万件,比去年同期增长6倍多。原因是他们设计的衬衫款式新、售价比别家同类衬衫便宜。群林市场过去拥有一批服装界的名师巧匠,十年动乱中,这些人被迫改行流散四处。现在公司把那些技术高超、还能工作的老师傅都一一请了回来,依靠他们建立了一个服装技术研究所。这些老师傅,在一年多的时间里,设计了数以百计的各种新款式男、女、童装,投入市场后,赢得了广大顾客的喜爱,使公司在服装市场的竞争中保持了优势地位。
工商两家共同繁荣
长期以来,服装业的一个通病是工商分家,产销脱节,产品不适销对路。群林服装公司成功地解决了这个难题。办法就是发挥服装业前店后厂的传统,走联合的道路。从1980年起,他们先后与市内11家在经营上有困难的服装加工厂(包括知青工厂、街道工厂、社队企业以及关停并转企业)及自贡市的一家衬衣厂实行了联营。联营坚持自愿两利原则,分别情况采取合资经营、扶持转产、签订长期加工合同等方式。群林公司给这些工厂提供原材料、资金、设计款式和技术指导,工厂交给他们合格的产品,用群林公司的商标投入市场。工厂的所有制、隶属关系和组织机构都不变,所得利润除上缴税金和管理费外,其余按股分红。
据这家公司的负责人说,联合给各方都带来了明显的好处。服装公司有了生产适销对路的商品基地,改变了过去进货渠道单一的被动局面。工厂也因有了可靠的原辅料来源和销售市场而迅速发展起来。1979年,这几家参加联营的工厂的职工只有425人,到去年底已增加到1,036人。
打开一个潜在的市场
群林服装公司很重视农村市场,他们派人下去调查,看到农村实行生产责任制后,农活忙了,农民没有时间自己做衣服;随着农民收入的增加,青年男女也越来越讲究穿着;而在县城和公社所在的集镇上,经营服装的门市部很少,不论数量、花色、款式都远不能满足群众的需求。针对这一情况,公司先后同川东一带的15个县、市,两个工矿区的供销社、百货公司等单位建立了30多个联营点。联营的方式一是代销,二是设专店专柜经销,三是批发供货。公司对这些联营点一律送货上门。当地能生产的服装,他们不去挤人家;当地不能生产的高、中档货或紧缺货,他们则予以优惠供应。如果某种商品滞销,他们还允许在季末清点时退货,调动了经销点的经营积极性,受到经销点的欢迎。1981年,在群林服装公司的总销售额中,差不多有一半生意是在农村做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