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6阅读
  • 0回复

“自己种的瓜吃着香甜”——记大同西街集体企业里的知识青年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2-08-20
第2版()
专栏:

“自己种的瓜吃着香甜”
——记大同西街集体企业里的知识青年
本报记者 齐志文
一位女青年的父亲在铁路机车厂要退休,让女儿去接班顶替,死说活说,她不肯去。
还有位女青年,家长给她在建筑公司找到了工作,再三劝说,她只去了几天,又回来了。
这是大同市西街街道党委书记张全斌同志告诉我在知识青年综合百货商店发生的两件事。是什么原因使这些青年舍不得离开知青商店呢?一个女青年笑盈盈地说:“自己种的瓜吃着香甜,我喜欢我们这个集体。”
知识青年们刚来时也是多忧多虑:怕社会上看不起,担心政策起变化,顾虑没有必要的劳动保险,还怕找对象难等等。有些青年认为进国营企业才算就业。
大同市城区西街街道党委在安置知识青年就业过程中,针对青年们的这些思想进行教育,让青年人懂得,有了一定的职业,能为社会创造一定的财富和价值,又有一定的工资收入,应该说已经就业,不是待业,今后,我们国家的就业道路,就是要多开几扇门。同时还让青年们了解目前就业的主要趋向是商业、饮食和服务业。以大同为例,20多年前商业网点的比例是100人一个,而今1,000人才一个,号称大同市“王府井”的西街,三里长的街面上,只有三个百货公司、三个饭店、两个副食店、一个五金交电公司,远远满足不了需要。而商业、饮食和服务业的发展,只能以中小型集体企业为主。通过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青年们才算服了“定心丸”。
在就业安置过程中,大同城区区委和西街街道党委尽全力从人、财、物各方面支持青年们创业自立。区委书记郑建国到西街亲自动员一些占了临街门面的工厂、车间陆续迁到偏远地方,腾出场地房屋办商业网点。另外还投资几万元,选派干部去帮助指导。去年6月以来,西街开设了4处饮食、服务点,西街综合百货商店的小小、京津、新兴等7个门市部和东风商场也相继开业,西街1978年到1981年的高初中毕业生已全部就业。
青年们走上这条就业的路,工资收入、福利待遇并不比到国营单位差。西街百货商店规定进店一年内,月工资30元。根据晋级条件,一年后经评议和考核定为二级工,月工资35元,门市部主任外加津贴5元,按月经过评比发奖金。所有人一律享受副食补贴、交通补贴、烤火费、洗理费、医药费等。最近区委还研究逐步扩大积累,以公益金建设宿舍、医院、托幼和文化福利设施,解决知识青年就业后的实际生活困难。逐步按照工龄解决婚、丧、病、产假以及退休后的劳保待遇问题。
刚走上社会的青年,思想波动大。西街街道党委十分重视做青年们的思想工作,在商店建立了党团组织,今年“五四”青年节发展了5名团员,并对20名申请入团的青年认真进行培养。有的青年已被提拔为门市部的主任,有的被评为标兵、先进生产者。商店里每月搞流动红旗竞赛。西街党委特请几位有30多年经商经验的老店员担任业务指导,还分批到首都的天桥商场等单位观摩学习。鼓励青年们参加“电大”的学习,商店置备电视机、录音机,为青年们学习创造条件。
当树立了“以店为家”的思想后,企业的面貌和经济效益也就一天天好起来了。记者到西街漫步,见高大的国营百货商店已门关灯闭,而这几个小门市部灯火通明,顾客如流。他们的营业时间是早7时到晚10时。刚开业时,第一个月营业额只有2万元,而今最高可达20万元。开初几万元投资,眼下已有几百万元资产;最初借辆自行车起家,如今拥有3辆汽车运货。
“自己种的瓜吃着香甜。”青年们在这里洒下了汗水,浇灌了心血,产生了感情。因此,他们都爱上了自己的工作,不再“这山望着那山高”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