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7阅读
  • 0回复

京城何处觅双塔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2-08-20
第8版()
专栏:风物小志

京城何处觅双塔
首都博物馆 张宁
老北京大概都记得:在今天西长安街电报大楼前,旧有一座砖墙环抱的小寺院,院内有两座砖塔,密檐实心、毗连并建(见图),这寺院,就是被誉为北京名刹的双塔庆寿寺的遗址。
提起双塔庆寿寺,人们自然很容易联想到它与元大都城(元代北京城)的关系。我们知道,元大都城的平面,约呈南北略长的长方形,其城垣的四至,东、西、北三面,由于至今北京安定门外尚有“冂”形的城垣遗迹(俗称元土城),故其方位、走向、长度,均较为清楚,唯其南城墙,史既缺乏明载,地面又无遗迹可寻,幸而有双塔庆寿寺遗址的见证,才使大都南城垣的位置得以推定。这是从何说起呢?原来元世祖忽必烈定都北京以后,动工兴修大都城,可巧双塔庆寿寺正处在大都城南城垣的定线之内,鉴于该寺声誉显赫,如何处置,施工部门不敢擅自作主,问题反映到元世祖忽必烈那里,忽必烈敕命:“远三十步许,环而筑之”,这样,双塔庆寿寺就被环筑在大都城中,元代长度,每步合今制5尺,以此换算,很容易推算出元大都南城垣的确切位置。复原后的大都城平面图,东、西、北三面城垣均为直线,唯南城垣,特别是靠近寺址的地方,城垣明显外曲,这正是当年“环而筑之”留下的历史遗迹。
双塔庆寿寺根据文献记载,始建于金世宗大定二十六年(公元1186年),时称庆寿寺。后来,由于大蒙古国释教国师海云和尚及其衣钵弟子可庵禅师先后来寺主持佛事,特别是到了1252年,蒙古皇帝特赠海云“银章”并委托他提领天下佛教,庆寿寺香火鼎盛,地位显赫。殿堂也有所展拓。海云、可庵圆寂后,又建双塔分别埋葬2人的佛骨舍利,故入元以后,该寺又改名大庆寿寺。又有双塔庆寿寺的俗称。到了明朝永乐年间,双塔庆寿寺又住进了一个高僧,即是“靖难”勋臣姚广孝。姚是永乐皇帝夺取皇位的高参,功成之后,甘愿退居寺院、继作僧人。到了明英宗正统十三年(公元1448年),英宗又大肆修葺庆寿寺,并赐名大兴隆寺。同时,还在寺内竖立牌楼,名曰“第一丛林”。当时的寺院,不仅规制宏敞可观,而且还是京师环境幽美的览胜之地。到了明世宗嘉靖十四年(公元1535年)先是此寺毁于火,又值嘉靖皇帝迷信丹术,崇道斥佛,竟先将该寺辟为锦衣卫练射演马之所,后又改为皇家训象的场地。入清以后,虽也曾有过几度修缮,但仅为一小合院抱双塔于其中了。1955年,展拓长安街大马路时,由于该寺实在妨碍交通,只得拆毁。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