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0阅读
  • 0回复

一个好的势头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2-08-21
第1版()
专栏:

一个好的势头
德民
在迎接“十二大”的日子里,看到一些材料说,北京市一部分大学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积极性比前几年提高,对共产主义的信仰比前几年坚定。清华大学一千多名学生报名参加暑期马列主义学习班,超过原计划的三倍。到目前为止,各系的同学自愿结成了一百多个学习小组。他们自豪地说:“愿意为共产主义奋斗的青年又集合起来了。”
这是个好势头!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对八十年代的青年到底还有没有吸引力?一个时期以来,有些同志是怀有疑问的,甚至还有人惊呼青年中发生了“信仰危机”。现在看看青年中这个好势头,说明这种担忧没有必要;而且,即使某些青年对马列的信念有所动摇,这种情况也不是不可改变的。
分析这个学习马列的好势头,有两个特点是很突出的。
一是这些青年的学习目的明确。他们不是为了背诵几句马列词句来炫耀自己,不是为了把马列当成谋私利的敲门砖,更不是为了用马列的片语只言当刀枪去整人,而是为了认识中国,认识世界,分析面临的纷纭复杂的社会现象,为了使自己思想上有个明辨方向的指南。与过去一些青年不同的是,这些青年不满足于接受现成的结论,不喜欢吃别人嚼过的馍。他们要自己放开手脚跃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这个真理海洋中去试一番深浅,探一个究竟。
二是这些青年在学习时注意比较和鉴别。他们吸取了“文革”中受冒牌货蒙骗的教训,不轻信、不盲从。马列的书,他们读;非马列的书、甚至反马列的书,也浏览一番,从比较中识别真科学和伪科学。有的甚至先读存在主义、实用主义,等到这些西方哲学的时髦货,并不能把自己从迷惘和空虚中解脱出来,才转而求教于马列,从马列中得到真知灼见。这样学到手的马列,比较扎实,比较经得起各种社会思潮的挑战。
这两个特点,很富有八十年代的时代特色。它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正本清源的一个必然结果。这种学习马列的势头,不同于“文革”时的“天天读”,也有别于五十年代的学习热潮。所谓“天天读”、“早请示、晚汇报”之类的“群众学习运动”,不过是一种隐藏祸心的宗教仪式,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亵渎。五十年代的学习热潮是可贵的,那时的青年比较单纯,被誉为“一张白纸”。因为单纯得如同一张白纸,接受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灌输比较容易;也因为单纯得如同一张白纸,娇嫩、脆弱、容易轻信。从五十年代的学习热潮到“文革”中疯狂的“语录战”,不能说没有一定的内在联系。现在,历史走过曲折的道路,终于出现了新的势头。八十年代的青年较之五十年代的青年,思想要复杂得多,也成熟得多,他们对马列的学习和思考,一定会比五十年代的青年深刻得多。这是可以期待的。
摆在各级党组织面前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如何因势利导,把这个已经出现的学习热潮引向持久,使之更广泛、更深入地发展下去。这里很重要的一点在于,要正确地总结三十多年来领导青年学习马列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千万不能再搞强迫命令和形式主义,而要切实根据八十年代青年的特点,创造新的学习方法和组织形式。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