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7阅读
  • 0回复

改善生产条件 实现高产稳产——国营东湖渔场的调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2-08-21
第2版()
专栏:

改善生产条件 实现高产稳产
——国营东湖渔场的调查
本报记者 徐放 高粮
湖南湘阴县的东湖,过去是湘江江畔的一个敞口湖汊。江水上涨,河湖通船,江水下退,湖底朝天。国营湘阴东湖渔场,就是在这样一个钉螺密布的荒洲湖汊上,于1960年建立起来的。
荒湖变成精养鱼塘
东湖渔场建场二十二年的历史,是一部艰苦奋斗,使生产条件年年有所改变,产量和利润年年有所增加的历史。为了改造湖场,全体职工和干部先后打了三个大的战役。一是1964年洋砂湖堵口建闸和西湖围垦,他们连续奋战两个冬春,完成35万土石方,实现了人工投放鱼种。二是1972年从白水港至湘江修建了一条全长24华里的撇洪大堤,撇出500多个流量的山洪,使2,000亩水面免除了山洪的侵袭,不仅使渔业生产有了保障,同时为沿湖社队新建稻田1,000多亩,还使3,000多亩受益,彻底根治了历史上有名的血吸虫疫区。1976年冬又进行了建设标准化精养鱼池的第三个战役。只一个冬春,便完成107万土石方,建成主支堤线42,000多米,大小鱼池120个,涵管水闸135处,排机埠七处和一处孵化系统。近年来,他们又先后完成12万多土石方,使养殖、种植配套,孵化、育种成龙,排灌自如,旱涝保收。
为了获得精养高产和提高劳动效率,他们还狠抓了饲料加工、投饵、捕捞等的配套建设。生产条件的不断改善,使成鱼产量不断上升。亩产鲜鱼由1975年的120多斤,上升到1981年的572斤。去年400亩大湖精养亩产800斤,百亩试验塘亩产1,200斤,取得了实现渔业高产稳产的经验。
走多种经营的路
东湖渔场还抓了改变生产结构,开展多种经营,大搞生产项目的配套建设,走渔、牧、农、工综合发展的道路。
单一化生产不能充分利用资源,是没什么发展前途的。利用农、工、渔、牧各业之间的联系因素,实行综合经营,可以达到循环利用,挖潜节能,互相促进,效益全面的目的。
他们从生产实际出发,从调整生产结构入手,发展为养鱼服务的工副业生产,先后兴建了肌醇加工厂和湘粉加工厂,在鱼池旁边新建了七栋2,400多平方米的养猪场,与2,000亩精养水面,形成饲料加工——副产品喂猪、育种——猪粪养鱼——鱼塘泥肥田这样一条循环利用线。综合利用好处多:一可减低能源消耗,节约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以去年为例,生产肌醇11吨,加工湘粉1,130担,养猪2,948头,工副业收入70万元,占全场总收入的45%,为渔、牧、农生产提供豆渣豆浆水330多吨,猪粪360多吨,肌醇渣250多吨,相当于40个劳力专门种料的贡献。二可为渔业积累资金,加速资金周转。三可因人而异地适当安排劳力,提高劳动生产率。去年全场2个工副业加工厂、12个养猪场,52个工副业生产人员,其中女劳力和弱劳力占85%,却创造利润158,500元,人均达到3,000多元,超过了其它生产项目劳力的贡献。
领导带头苦干
建设好渔场,一要靠艰苦奋斗,自力更生。东湖建场初期,条件很差,30多个干部职工象一支拓荒队,团结奋战,经过两年的艰苦创业,改变了贫穷局面,粮食自给有余,生产有了积累。
二要靠勤俭办事。他们坚持勤俭办场的原则,把钱尽量用在生产建设上。建场后的十七年间,渔场盈利85万多元,但场部办公室一直是建场初期盖的一间矮小平房。对生产开支,他们特别讲究经济效益,对非生产开支,层层把关,严格控制。
三要靠有个稳定的革命化的班子。1963年,当渔场家底还很薄的时候,党支部书记刘德成同志就和支部一班人,面对汪洋一片的东湖,作出种种关于改造和建设东湖的规划。十年内乱期间,支部成员尽管挨批斗,仍然紧抓生产,继续保持了增产盈利的记录。建场二十二年来,支部成员白天跟班劳动,晚上学习和工作,平均每年劳动200天左右。他们还带头钻业务,搞科学实验。5个支部成员,分工负责,带头办点作示范,做到管渔的有试验塘,管猪的有试验栏,个个都成了生产内行。支部试验塘,连续四年亩产超过3,000斤 ,并总结出一套高产生产经验。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