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5阅读
  • 0回复

心的潜力——广东南海县见闻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2-08-22
第2版()
专栏:农村通讯

心的潜力
——广东南海县见闻
本报记者 刘宾雁
珠江三角洲,历来商品经济发达。南海县靠近广州、佛山两市,交通方便,又接近港澳。这些,本来都是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但是过去却把这看成一种危险,认为“南海阶级斗争尖锐”,无非是因为这里的人点子多,来钱门路广;胆子大,在“以粮为纲,其余砍光”的时候,我自有主意。对于队办工业、多种经营,你明里不准,我就暗暗地搞;你白天不准,我就晚上搞;你公开不准,我就打着掩护搞。
农民对于极左路线的反感和抵抗,感染了县委一班人。这班人早就看出“四人帮”那一套玩艺儿是倒行逆施,却又不能硬抗,便采取“革命的两面派”手法:“宁错千条,不惹众憎”。县委的一位主要领导对我说:
“我那时候是口硬心软,‘君子动口不动手’。”这就是一边跟着上边的调子批“资本主义”,同时却给“资本主义”以各种方便。“三鸟”(鸡,鸭,鹅)官方规定只准养三只,超过了就是黑户口。县委的领导一概不查这个户口。官方不许大队以下办工厂,生产队就把工厂伪装成“车间”,县委装作看不见。二十多年了,还这么穷!难道管得越严、统得越死、包得越全,让农民都在那里“等,靠,要”,才算是社会主义吗!
在关键时刻,南海农民还敢于挺身而出,保护代表自己利益的人。西樵公社西樵二队的队长莫五根,有人贴了他190张大字报,定为“走资派”,让他停职六天,回答问题。社员们跑来围住他,不许他停止工作。老社员们气愤地说:“不管它!你派工好了!”于是莫五根就没有停职,也没“回答问题”。经过那么多次运动,莫五根能够连续当二十四年生产队长而始终没有下台,这类事,对于南海县能有今日,是不无关系的。
我访问了莫五根。这人精瘦,说话不多,却很机敏。这是我国民间为数不多的那种无师自通、精通多行的人。社员称赞他说,“七十二行,他行行精通。”几天前,一位老中医跌伤了,还是远道找他给医好的。
一路上,我们看到许多鱼塘,有些地方,几步之隔就是一塘。挖土烧砖,留下的就是鱼塘。全公社八万多亩耕地,鱼塘占了一万多亩。国家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这个公社的几种主要产品都得到了好处,鱼是得惠最多的。完成收购任务后,还可以自由出售。
莫五根是个养鱼专家。他的队,一亩鱼塘平均产量达到1,000斤以上,收入1,240元,高出种粮食的收入五倍上下。
别人塘里分级轮养,只能养两层鱼,他却能养三层,四层。饲料配方和饲养方法上也有讲究。我们在这里看到延续二十几年的那个旧的循环——“穷—更穷”已经被“富—更富”所代替。他手里有钱,就不必急于出卖塘中的鱼。草鱼苗从几钱重长到三斤,要用去一年时间。从三斤长到十斤,也是一年。而三四斤一条的鱼,每斤只值0.52元,五斤以上却可以卖到0.72元一斤了。他的草鱼平均都养到五斤重以上才出售,这就比急于用钱的穷队又多添了一大笔收入。
“若要富,养猪磨豆腐”。莫五根是较早地领会这个道理,顶住“四人帮”的压力搞多种经营的。那时候规定,从事工副业的人不得超过全部劳力的20%,他却拿出46%的劳力去搞工副业。现在,在这个小小生产队里,我们看见了由农、工、副交织而成的一幅可喜的生动图景。养猪和养蚕产生的猪粪、蚕屎撒到塘里喂鱼,蔗叶和粗菜也是鱼的饲料,缫丝的废水入塘,既可以在冬季提高塘水的水温,又增强水质的营养。反过来,鱼粪和塘泥又是桑田最好的肥料。一无所废,皆成所得。
可见,人还是聪明一些好。我们的土地有限,而人的才智却是无穷的。南海县的经验证明,干部和群众身上蕴藏的才智潜力实在是丰富得惊人。解决人口过多、人多地少带来的困难,归根结底还要到人本身上去寻找出路。小塘公社的南沙大队,六十年代从联沙大队分出来的时候,穷得连办公费都没有,一年人均分配只有82元。现在,它成了远近闻名、全县最富的大队,人均收入超过了一千元。靠的是什么?一个钮扣!——其实,应该说是靠大队党支书李怡森的机灵和大胆。从广州一家工厂请回一位本乡老工人,用工厂的边角废料做钮扣。关键的一环是李怡森敢于选定几个按历来标准不得起用的人,他们懂技术,会讲普通话,头脑又灵活。每当广州交易会开幕的时候,大队就派他们到广交会门前,注意观看外商衣服上钮扣的式样,看哪些最时兴,最美观。这就等于派了个考察团不断出国。回来后就模仿制作。然后,又起用两个懂普通话的青年,派他们走遍全国,征询有关单位的意见。这两个推销员把除新疆、西藏和台湾以外全国各个省区的业务都揽了来。还不满足,要出口。外贸人员不收,他们叫拿来一盒进口的钮扣,把自己的产品混到一起,然后说:“你试试挑得出来不!”硬是挑不出来,服了,向他们订货了。1979年,大队人均收入500元中,钮扣所得就占了140元。
抓了钱,是不是妨碍了粮食生产?没有。粮食亩产量从300多斤猛增到2,100多斤。全县也是如此。县委始终把粮食生产放在首位,当作主体。1980年一年,全县每亩地平均增产的粮食达180多斤。人富了,集体是不是削弱了呢?相反,更加巩固了。再看沙河大队:从1979年起,就把孩子从小学到高中的费用都由集体包了起来。社员全部实行公费医疗。社员退休,分别发给养老金。小孩入托、烧饭用柴和自来水,也由集体包下来了。
县委的同志说,象南沙大队这样的地方最“留人”,就是说,无论别处有什么诱人之处,工人、农民、教师、干部,都不愿意离开那个海上的岛屿。
还是那样的土地,还是那样的人。几年光景,人均现金收入从200多元增加到1,000元以上,增加了四倍多。一靠党的政策,二靠人的积极性和聪明才智。可见,人多地少,也不是不能温饱,不能致富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