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4阅读
  • 0回复

认真解决高等专门人才培养同需要脱节的问题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2-08-22
第3版()
专栏:

认真解决高等专门人才培养同需要脱节的问题
杨瑞敏 罗晓路
内容提要:去年全国高等学校840多种专业中,毕业生供不应求的专业有330多种,供过于求的专业有50多种。培养与需要不相适应的主要原因,是缺乏长远规划,有些专业设置不合理。今后,对人才培养预测,调整和改革现有专业,改进招生和分配方法,合理解决领导体制等问题,都必须抓紧解决。
据有关部门统计,1981年各省、市、自治区和各部门向国家提出要求分配的毕业生数,约为52万人。但1981届只有276,000多名毕业生,有近25万人的缺额。这说明,即使在高等院校招生人数略有增加的条件下,大学毕业生供不应求的现象仍是突出的。
与此同时,在大学毕业生分配中,也存在这样的情况:仍以1981届为例。这一届全国高等学校毕业生所学专业共有840多种,其中供求基本平衡的仅有450多种,约占专业总数的50%多。其它专业都供求失调。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一、供不应求的专业有330多种,其中工科类一些专业供不应求的矛盾比较突出。例如,矿业17种专业,供不应求的有13种;建筑27种专业,供不应求的有20种。特别是轻工、纺织、地质、通用机械、粮食食品等技术力量薄弱的部门,对毕业生的需要量更大。文科绝大部分专业毕业生的社会需要量也较大,供不应求。财经、政法、经济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尤为社会所急需。
二、部分专业的毕业生难于对口分配。840多种专业中,供过于求的有50多种,约1万名毕业生。毕业生多余的专业大体有如下几种情况:一是较长时期多余的专业。例如原子能、核物理、工程物理、空间物理,都是五十年代后期设立的对口专业。由于有关科研部门的人员编制趋向饱和,早在六十年代前期,这些专业的毕业生就已经开始过多了,改行当化验员,或做行政事务工作的已不少。二是近年来毕业生才开始出现多余的专业。例如冶金类的炼铁、钢铁冶炼,农机类的农机修理、农业电气化,海洋类的海洋化学、海洋地质等。三是即将出现多余的专业,例如电子计算机专业。
三、缺门专业亟待填补。如培养国家行政干部的政治学专业以及生物工程专业、农业工程专业等,都亟待填补。
此外,还有一个值得重视的情况是:大城市、内地、大单位、国营企业,分配到的大学生一般较多,造成人才积压;而小城市、边远地区、小单位、集体行业的人才本来就缺,分配到的大学生又少,使人才匮乏的现象更加严重。
造成人才培养与需要之间不相适应的因素很多。主要的是:
一、缺乏长远的人才培养规划。现在我国高等教育的专业结构,基本上还是五十年代以重工业和国防工业为重点的老架子,长期没有彻底调整,这同我国缺乏长远的比较切实的教育规划有密切关系。
二、年度招生计划缺乏分类分专业的综合平衡。由于缺乏长期的人才培养规划,因此这几年各类学科或专业的具体招生数字,都是由学校根据自己的师资力量和设备等条件提出的,计划和教育部门只在招生总数上起调节作用。结果师资力量强和设备条件好的专业就招生量大,师资力量弱、设备条件差的专业就招生量小;常常被人们重视的高精尖专业,虽然需要量小,但压缩难;而许多学生不感兴趣的“大路货”(指适应性强的通用专业),尽管需要量大,招生数却难扩大。招生工作中的这种盲目性,到毕业分配和业务部门用人时,便充分地暴露出来了。
三、专业设置不合理,有些专业划分太细。各科专业已由1955年的250种,发展到目前的1,000多种。由于专业设置过细,学生的专业面很窄,工作适应能力较差。有些专业的培养目标不合适。一是有少数工科类专业重研究、设计,轻工艺、技术。而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情况,却同学校的专业设置恰恰相反。在这种情况下,有很大一部分学习研究与设计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就不得不改行做生产工艺技术的工作。二是个别专业服务对象不明确。有些专业的内容相近或基本一致,但专业名称不一,在分配中,也容易出现分配去向同所学专业不相符的现象。
四、用人单位没有一定的岗位要求,一些学历浅、缺乏专业知识的不合格的“人员”顶了“人才”,造成大学毕业生过剩的假象。
五、分配工作中的失误。
当前,国民经济各部门正在进一步调整,经济结构、组织结构、生产结构正在改革,在对人才需要的数量和专业构成上,发生了新的变化,高等学校原有的专业设置、教学内容和培养目标等与之不相适应的情况,也就更加明显。为了提高人才培养的经济效益,加快我国四化建设的速度,解决高等专门人才培养同需要之间的供求矛盾,已成为计划、教育等部门的当务之急。目前,需要积极解决的,主要是以下几个问题:
做好高等专门人才培养的预测工作。人才预测是一门科学,近年来已引起国际上的广泛注意。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更应当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有目的、有计划、按比例地培养国家建设急需的专门人才。这就要求计划部门在制定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同时,协同教育部门,从各部门、各系统、各行业对专门人才需求的实际情况出发,力争在较短的时间内,制定出与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相适应的人才规划和教育规划。
根据当前经济发展的新形势,调整和改造现有专业。首先,要改变专业分得过细的状况,减少那些专业性狭窄的专业,增设适应性较强的通用专业。还应改革课程设置,增设一些与本专业有关的必修和选修课程,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把学生日后工作的路子铺得宽广一些。其次,应调整各类学科和专业的招生比例。对那些将要出现多余或已经多余、特别是长期多余的专业,有的可减少招生人数或实行隔年、隔几年招生,有些专业的学生,可在主攻一门专业的同时,兼学第二门专业,有的则需要改向;对那些需要量大、供不应求的专业,除从调整和改造现有专业中挖潜外,应适当增加招生人数;对少数急需而目前还是空白的专业,应及时填补。第三,对少数培养目标模糊的专业,应从社会实际需要出发,进一步明确专业的使用方向,使人才培养更具有针对性。第四,要制订专业目录,统一专业名称。
改进高等学校的招生和分配工作。目前,急需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要在深入调查研究、做好人才预测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每年的具体招生计划,改变以往那种由高等学校按培养能力自报招生计划,根据师资、设备等条件设置专业的被动状态。二是在招生时,可适当把考生的来源地区和分配去向结合起来考虑。对西藏、新疆、青海、内蒙等边远地区以及林区的考生,须在录取分数上予以适当照顾,便于这些学生毕业后分配回原地工作,以保证这些地区的急需。
要研究和改进工科高等学校的领导体制。这些年来,我国高等学校之所以有较快的发展,中央各业务部门积极办学起了重要的作用。但同时也产生了一些问题,这就是业务部门在考虑部属学校的专业设置时,多是从本系统本行业的需要出发,因此,专业面一般都比较窄。这样不仅毕业生的适应性受限制,同时,由于受“部门所有”的束缚,容易造成人才积压。业务部门办学怎样才能做到扬长避短,使人才培养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也是一个值得重视和解决的问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