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7阅读
  • 0回复

精神产品不能商业化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2-08-22
第4版()
专栏:今日谈

精神产品不能商业化
当戏剧舞台上一些媚俗现象受到观众批评时,我们看到《郑和下西洋》这样一出振奋民族精神、宣传爱国主义的好戏,实在高兴。
这几年,我们讲经济核算,讲经济效益,各个事业单位都努力为国家多创造财富,多积累资金,取得了不少成绩。但是也有一些同志见利忘义,有意无意迎合部分群众的不健康趣味。这种商业化的现象,见之于舞台银幕,也见之于出版物。去年年底,某出版社就翻译出版一本《爱娃与希特勒》,是专门写希特勒的私生活的,却打着“普及历史知识”的幌子。这是“向钱看”经营观点在文化领域中的一个表现。
我们生产精神产品,在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每一种精神产品,要让群众乐于接受,靠的是提高质量,既有尽可能完美的艺术形式,更有健康的思想内容,而不是靠媚俗。看了《郑和下西洋》,我感到应当向那些严肃的戏剧工作者致敬,也向所有严肃的文艺工作者和出版工作者致敬。
白隼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