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5阅读
  • 0回复

重上银幕——访电影演员王晓棠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2-08-22
第5版()
专栏:访问记

重上银幕
——访电影演员王晓棠
本报记者 胡思升
整整十八年,王晓棠没有上过银幕。
整整十八年之后,王晓棠终于重上银幕。
这一转折的艺术成果就是已经摄制完成、定于今年夏末公映的故事影片《翔》。
一个电影演员能有几个水银灯下的十八年?一个有才华的女明星为什么告别影坛十八年?这种特定环境的悲欢离合,难道没有令人动情的遭遇和令人思索的哲理吗?
王晓棠人生的第一个十八年是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烽火中度过的。而从1955年到1963年,不到十八年,确切地说是半个十八年,王晓棠在12部影片中扮演了13个性格迥异的角色。《神秘的旅伴》、《英雄虎胆》、《海鹰》、《鄂尔多斯风暴》中的角色,都以其独特的人物造型,给观众留下了难忘的印迹。特别是《野火春风斗古城》,王晓棠一人饰孪生姐妹金环和银环两个角色获得成功,1964年以绝大多数选票当选为“百花奖”的最佳女演员。由于江青的插手,这届百花奖的颁奖仪式没有举行。
“你把新中国想得太好了,她也有阴暗的东西,有时候还相当麻烦。”老将军在影片《翔》中对华侨女科学家翩翩的这一句台词,无疑也是王晓棠和许多对革命持单纯态度的人在十年动乱中的切肤之感。江青一声令下,就把处在创作旺盛阶段的王晓棠赶下银幕:“王晓棠么!她演的《野火春风斗古城》,银环是个中间人物,金环是个泼妇。……她也没有那么漂亮。”逻辑的荒谬反映了专横、阴暗和愚昧的心理。王晓棠终于被横扫一切人才的狂飙逐出八一电影制片厂,被押到怀柔县的一个林场“劳动改造”。1974年,她的独子言群因长期患肝病得不到治疗而在十七岁的年华去世。王晓棠当场没有掉一滴眼泪,她知道这不仅仅是个人一个家庭的悲剧,而是国家和民族蒙受的共同灾难。
不幸的遭遇没有使王晓棠沉沦。“一个人只要自己不垮是垮不了的”,女主人公翩翩所点出的影片《翔》的主题,难道不正是王晓棠个人曲折经历和性格特征的概括?!王晓棠的重上银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著名表演艺术家蓝马在1976年临终前一定要见见王晓棠,对她说:“你一定要再演一部戏。”她默默自励:“一定要作准备,一定要拿出东西”。1978年正在酝酿构思,甲亢病把她拖进医院,医生的治疗方案是:颈部手术。手术后发音困难,只有两个音,她立即开始声音锻炼,十天后恢复到六个音,但不能出院。王晓棠就在病床上完成了《翔》的电影剧本提纲。《翔》通过一个华侨女科学家翩翩回国研究中国牡丹以及她在十年动乱前后的悲与欢、爱与仇,表达了海内外赤子的心声:受了人民涌泉的恩惠,誓以滴水相报。
整整十八年没有为人民创造一个电影的角色,王晓棠感到没有尽责。即使在那希望几乎被窒息的岁月,她仍然没有绝望,坚持练功,积累创作素材。黑云压城的1974年,她在独子不幸去世后一个月,就咽下苦涩的泪水、背着儿子常用的书包去向语言和语音的专家吴晓铃、周殿福学习语音学。她坚信沉默的日子不会久长。她认为,每个角色不仅要有性格的造型,而且要有语言的造型。这就可以理解,为什么王晓棠执拗地要在同水银灯隔绝十八年之后,以自编自导自演一部影片,在银幕上同观众重逢。《翔》这部影片,从1978年到1981年,六易其稿,反复征求华侨和侨眷的意见,在峨眉电影制片厂领导下投入拍摄,再加上不时袭来的可畏的人言,王晓棠始终坚持在创作的第一线,直到影片的完成。王晓棠的重上银幕,既是艰难的历程,也是意志的考验。
王晓棠作为编剧和导演,她能行吗?其实,一个善于思索的好演员同编导是很容易相通的。王晓棠从少女时代起就学京剧,会30多出京剧,青衣、花旦、刀马旦都拿得起来。她会评弹、歌唱、舞蹈、骑术、射击、游泳,能说多种方言。她常写文章,作诗填词。这并非一日之功的铺垫,为她担任编剧和导演,是助了一臂之力的。
王晓棠今年四十八岁了。青春易逝,王晓棠在《翔》中的一些镜头当然逊于她的青年时代,但是,一种更深沉、更成熟的表演仍然产生巨大的艺术感染力。王晓棠说:“十年动乱,把人们的光明面泯灭了不少,丑恶面有所膨胀。我想通过这部影片,唤起人们美好的情操。”
为什么影片取名《翔》呢?翔,意即回旋而飞。经过了十八年的曲折,王晓棠仍然志在飞翔,向更高的艺术境界飞翔。(附图片)
王晓棠在《翔》中的一个镜头。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