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1阅读
  • 0回复

说书人和听众之间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2-08-22
第5版()
专栏:文艺杂谈

说书人和听众之间
左弦
在各种艺术及其欣赏者之间,说书人和听众之间的关系可说是不同的。听众往往是静候在说书人的身旁,在说书人的创作过程中来欣赏,接受他所刻画的艺术形象的。这和小说、电影等已经创作为成品之后才交给它们的欣赏者不同。戏剧表演的创作过程在其排练中已经大部完成了,而说书,虽然也有老脚本,但是说书人在台上有着更大的即兴发挥的灵活性。经验丰富的艺人的说书,往往因时因地因不同的听众而有很大的变化。他们很大程度上需要与听众的交流。在这一意义上,更可以说,听众是说书人创作的协助者和参与者。
听众对说书的反应可以直接影响到说书人的表演。所以说书人要尽量用生动、巧妙以及有趣的语言之外,还要掌握悦耳的音色,而避免刺耳,噪耳,聒耳,喧耳。然而更为重要的是说书人的态度。必须是自然,真挚,亲切的。自然就不能生硬,造作;真挚就不卖弄,炫耀;亲切就不盛气凌人,老气横秋。因为,自以为是,傲岸踞肆,油头滑脑,冷漠无情,必然会与听众产生一段距离。
听书就更要听书的心境,因为听书是诉诸听觉的,这种审美的心境需要着十分的宁静。这种宁静不全在于听觉上,更还在于心灵上。这要说书人以一种亲切感,亲近感去赢得,以自己的神态,语气(包括音色)去强化,扩大这种心境。
会说书的人不但研究自己所说的书情和说功,而且也研究上台的神态,确是不无道理的。带一点羞怯和谦逊,当然更能接近听众。一副目空一切的神态固然不能受人欢迎,反之,胁肩谄笑,露出一副媚态(评弹艺人所谓“大拍卖”)又岂能博得听众的好感?
陈云同志提出的评弹艺术要适应青年然后提高青年,是正确地体现了这种说书人和听众的关系的积极的方针。使青年人感到说书人是理解他们,熟悉他们的,甚至是他们中间的一员,然后使他们在一种愉悦的审美心境中,来接受评弹艺术带给他们的艺术欣赏和鼓舞,教育。这才会使评弹艺术赢得更广大的青年听众。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