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7阅读
  • 0回复

要重视编修新地方志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2-08-23
第5版()
专栏:

要重视编修新地方志
董一博
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两千多年,每当改朝换代之际,后朝人都要为前朝编撰国史。年深日久,积累起来,汇集成一套规模宏大的《二十四史》。与此同时,在每个朝代之中,间隔一定年代,全国各地就要普遍编修一批方志。代代相传,绵延不断,逐渐形成一套内容繁富的地方百科全书。至今尚存的中国地方志,多达八千余种,十万多卷,占全部古籍总数的十分之一。这是世界文献宝库中的瑰宝。
定期普修地方志,是中国独有的文化传统,应当予以批判继承,发扬光大。在社会主义时代,运用新的观点、方法、资料,定期普遍编修新地方志,是当代中国人民义不容辞的历史任务。但是这个任务的重要性,还远不是所有领导干部和广大群众都已认识清楚,乐于自觉承担的,因此,很有必要加以说明。
当代人修当代志是个好传统
纵观中国历史,隔代编史和当代修志,久已形成为一种代代相传的文化传统。后朝人编前朝史,硕果累累,一部《二十四史》誉满中外,举世瞩目。当代人修当代志,历代成果及其意义决不亚于历朝国史,但因卷帙过于浩繁,缺乏系统整理,尚未引起大多数人的注意和重视;因此,回顾中国地方志和方志学的发展史,认真总结经验教训,是继承这一历史文化传统的前提。
地方志,又称方志,或称地方志乘。早在两千多年前的西周,就有“小史掌邦国之志,外史掌四方之志”的记载。这些列国史书和四方志乘,就是后世地方志书的滥觞。秦汉时期的方志,一面承先秦“土地之图”的余绪,发展为舆地图、图经、图志、图记;另一方面,继方志、国史之后,出现了地志、地记和郡国之书。班固撰写成的《汉书·地理志》,是第一部全国性的区域志。东汉光武帝刘秀为表彰他的家乡,下令撰修《南阳风俗传》,这是官修地方志书的开端。隋炀帝曾“普诏天下诸郡,条其风俗、物产、地图上于尚书”。从此以后,历代统治者都竞相仿效,由中央政权出面来组织编纂地方总志。
唐宋时代是我国方志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唐德宗时,具体规定各州郡每三年编造一次图经,以后改为五年编造一次。由于中央政府明令造送,就形成为一种经常制度。北宋朝廷三令五申,命天下州郡编造图经,纂修志书。州县志的兴起是宋代方志的一大发展。到北宋徽宗时,朝廷设置九域图志局,这是后世官方设局修志的开始。
明清两代是我国方志发展的鼎盛时期。明代统治者对地方志的编修十分重视,认为“治天下以史为鉴,治郡国者以志为鉴”。朱元璋称帝不久就下令编修《大明志书》。明成祖永乐十六年令“天下郡、县、卫、所皆修志”。并颁发《修志凡例》,具体规定了修志事项。有明一代,各省、府、州、县普遍修志,有的再三修撰。清代历朝皇帝对修志事业极为重视。康熙、雍正和乾隆都亲自过问地方志的编纂。雍正且曾诏令各省、府、州、县志六十年纂修一次。乾嘉之际,方志学诞生了,以章学诚、戴震为代表,形成新旧两派,互相争鸣,推动了方志学的发展。
辛亥革命后,北洋政府和国民党政府也多次下令编修地方志书,并颁行过《修志事例概要》。这时期也出现了多位方志学和修志专家,如朱士嘉、黎锦熙等,黄炎培主修过《川沙县志》,余绍宋主修过《龙游县志》,柳亚子曾任上海通志馆馆长,开展了搜集资料的工作。
从上述的情况不难看出,当代人编修当代志,是我国历史文化事业的一个好传统。
地方志是地方性的百科全书
我国现存的历代地方志书,比清代编纂的部头最大的《四库全书》中的史部图书要多两倍半左右。这些地方志的内容包罗万象,极其丰富。
首先,地方志中收集了极其广博的自然资料。诸如历代疆域,自然面貌,自然资源,水力,矿产,自然灾害,地震,地质地貌,海洋,水文,土壤,天文,气象(物候),动物,植物,等等。
其次,经济资料。例如:资源利用,水利,土地制度,农业(包括耕地面积、耕作制度、耕作技术、品种、肥料、产量、屯垦),林业,畜牧业,盐业,茶业,烟业,渔业,商业(国内外贸易、物价),手工业,工业,财政金融(赋税、钱庄、汇兑、货币),行会,交通,等等。
第三,政治资料。例如:行政区划,农民起义,市民起义,侵略与反侵略斗争,政治斗争,选举,吏治,党派,会社,政治制度,法制(民事诉讼、刑事、乡规民约),边政,等等。
第四,军事资料。有:兵制,军事设施,兵器,兵役,关隘,城池,战争,战场,阵法,迁界,等等。
第五,社会资料。如:户口,民族,移民,侨务,外侨,宗教,氏族,民族,民俗,方言(附方字),谣谚,服饰,器用,烹饪,等等。
第六,文化资料。如:图书,文献,报刊,印刷,工艺,美术,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学校,文学,文物考古,名胜古迹,体育,等等。
第七,科技资料。有许多是其他文献所遗漏的珍贵资料,在方志中被保存下来了,比如生产工具,交通工具,历法,医药,建筑,冶炼,度量衡,等等。
第八,人物资料。历史上有许多名不见经传的科学家、发明家、能工巧匠、民间艺人、人民英雄,有赖地方志为他们保存生平业绩,流传千古。
总之,中国的地方志是一个地方性的百科资料宝库,有待于大力发掘和充分利用。因此,方志文献这种形式,应当引起全社会的重视,用来为今天和今后的四化建设服务。
今天我们倡导编修社会主义时代的新地方志,就要继往开来,后来居上,力求全面地、系统地记载祖国各地近七十年来特别是近三十多年来的综合情况,用以作为国家领导机关制订政策和工作的参考,为地方上的四化建设提供数据、资料和借鉴。
在新地方志中,要系统记述祖国各地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的民主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以及当地自解放后在经济、文化建设上的成就。通过这种新旧社会制度的鲜明对比,必将激发全国人民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建设家乡,建设祖国。
为编修好新地方志而努力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非常重视编修新地方志的工作。早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和第三次全体会议上,就有代表建议“早早动手编修地方志”。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顾颉刚、李培基等委员又建议“继续编纂地方志”。1958年毛泽东同志在成都会议上倡议编修地方志。
1956年,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成立地方志小组,并在十二年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草案中提出了编写地方志的任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地方志工作出现了新的情况。1980年4月,在中国史学会代表大会上,胡乔木同志号召编修新地方志,获得全国各地热烈响应。经过一年多的筹备,中国地方史志协会于1981年成立。当前,普遍编修新地方志的工作已在全国各地展开。湖南、山西、湖北、四川、安徽、河南、山东、黑龙江、云南、陕西等10个省先后成立了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据不完全统计,到目前为止,全国已有74个市、31个地区、500个县成立了地方志编修机构。有些地区培训了修志骨干,拟定了修志提纲;一些先进地区,已经编写出部分志稿,个别地区初步完成了修志任务,志书正待审定出版。
但是,当前地方志编纂工作中还存在不少问题,亟待解决。其中重要的是:全国修志形势发展不平衡,有许多领导干部对修志事业缺乏正确的认识,各地修志机构不健全,修志队伍不宏大,修志体例不统一,志稿编写流于草率,等等。
为了把修志工作抓紧抓好,特提出如下的建议。
第一、应及早建立、健全从中央到地方的地方志编纂的领导体制,加强对这项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统筹规划。有组织、有领导地把全国的修志工作认真开展起来。
第二、要加强地方志的理论研究和学术探讨,培训造就一支宏大的修志队伍。在有关的高等院校中开设方志学系,设专业课程,系统培养方志学专门人材。要提倡在研究和探索的过程中,创造马克思主义的中国方志学。
第三、大力开展近现代地方史志资料的普查、征集、整理工作,发动干部和广大群众支持现代地方史志资料的征集工作。特别是对于那些濒临灭绝的文物和文献,应当抓紧抢救。对于征集的资料,应集中保存,统一管理,合理利用。
第四、要加强学术交流和通讯联络工作,努力办好中国地方史志协会及其会刊《中国地方史志》丛刊。希望有关方面,协助丛刊加强编辑、出版、印刷和发行工作。
普遍编修社会主义时代的新型地方志这一重大任务,已经历史地降临到当代中国人民的肩上了。我们要以勇往直前的精神,编修好社会主义时代的第一批新方志。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