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2阅读
  • 0回复

深刻的教训——孙晓泉是怎样蜕变的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2-08-24
第4版()
专栏:

深刻的教训
——孙晓泉是怎样蜕变的
本报记者 吴克强
原中共杭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化局党委书记、局长孙晓泉,利用职权贪污、受贿文物字画,被群众称为“画霸”。
孙晓泉在解放战争时期参加革命工作,1948年入党。由候补党员转为正式党员时,当时他所在的支部负责人曾严肃地指出他存在着严重的个人主义思想,希望他加强世界观的改造。
孙晓泉南下来到杭州后,先后担任过中学校长、市文教局科长、市委文教部副部长等职。1957年“反右”以后,他担任了市文化局主要领导职务,逐渐热衷于追名逐利。
杭州是一个文化名城,是著名的西泠印社所在地,同国内外以书法、绘画为主要内容的文化交往比较多。市文化局有一位副局长分管西泠印社,但孙晓泉撇开分管的副局长,置戏剧、电影、群众文化等大量工作于不顾,一心混迹于书画之中。他的字写得并不好,在西泠印社给书法家发聘书时,他向经办人提出:“没有卖过字的算不算书法家?”暗示自己也算一个,经办人员只好发给他聘书。从此,他戴上了“书法家”的桂冠。他还以“诗人”自居,在由他审定的《岳飞墓诗选》中,除选辑历代名人、大诗人的诗词外,在世人的作品中仅录了孙晓泉的一首“诗”。经过他修改过的“前言”,还说这本书收录的是“流传千古的名篇杰作”。
1963年,西泠印社举行成立六十周年纪念活动,全国知名的书画家云集杭州,孙晓泉主持筹备工作,后又被选为西泠印社副社长兼秘书长。他经常利用职权向画家、书法家索取字画,有时用公款请客让画家作画,从中挑选一些精品据为己有。
孙晓泉为了索画,经常不上班,还结交了一批“画友”,一起吃吃喝喝,群众说他是什么人的酒都喝,什么人的画都要。大家对此意见很大,却很少有人敢对他提出批评。他在市文化局搞的是一言堂、家长制,谁向他提意见就要遭殃。从1960年到1963年,西泠印社的主要负责人,是一个从部队转业、资历同他差不多的女同志。这位女同志对孙晓泉假公济私、巧取豪夺文物字画的行径,曾好心地向他提出意见,可是他却一笑置之,依然故我。这个女同志向上级有关领导反映了他的问题。孙晓泉得知后,先是利用职权调动了她的工作,后来又耍手腕不给她调升工资。
由于孙晓泉对批评他的人所持的恶劣态度,一些被他巧取豪夺文物字画的受害者更是哑巴吃黄连。有一个职工家属被孙晓泉强行索去大批珍贵字画后,不敢言声,只好偷偷地把这件事用粉笔记在五斗橱抽屉的背面。画家黄宾虹病逝后,孙晓泉多次上门向黄的夫人软磨硬缠地索去大量遗作,黄的夫人忍气吞声,曾私下不满地对别人说:“真拿孙局长这个人没有办法,又不能得罪他。”
粉碎“四人帮”后,广大党员、干部联系实际,自觉地清理“左”的流毒和影响,可是孙晓泉不但自诩为“一贯正确”,文过饰非,而且继续在市文化局搞家长制、一言堂。谁提出一点不同看法,他出口便是:“现在呀,共产党的话没有人听了。”俨然他就是党的化身。在这种情况下,市文化局领导班子内部也很少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市文化局有一位老同志眼看孙晓泉在危险的道路上越滑越远,几次想提醒他,可是眼见他是那样地盛气凌人,一直难于开口。
由于市文化局党内政治生活不正常,许多真诚希望孙晓泉改邪归正的好同志都被他拒于千里之外,而少数走私分子、投机诈骗分子以及吹牛拍马者却被他奉为座上宾,他们的阿谀逢迎更使孙晓泉昏昏然。在市委对他进行党纪、行政处分以后,他还企图打击报复调查他问题的同志。
杭州市文化局党委在剖析孙晓泉蜕变的过程时指出:孙晓泉抱着不纯的动机入党以后,又以“特殊党员”、“特殊公民”自居,脱离党和群众的监督和批评,严重的个人主义思想不但没有得到改造,反而恶性膨胀,走上了贪污犯罪的道路。这个教训,值得我们每个党员、干部认真吸取!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