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6阅读
  • 0回复

加快黄淮海平原农业的发展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2-08-25
第1版()
专栏:社论

加快黄淮海平原农业的发展
黄淮海平原,包括冀鲁豫苏皖京津等五省二市的近300个县,面积30多万平方公里,农业人口1.6亿,耕地2.7亿亩,是我国最大的平原。加快黄淮海平原农业的发展,对推进我国农业现代化以及整个四化建设,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建国以来,黄淮海平原的农业生产有了很大进展。最近三年变化更为显著。1980年粮食总产约952亿斤,比建国初期增长了一倍,粮食、油料产量均占全国总产的15%,小麦、棉花分别占全国总产的37%和41%,玉米、大豆、花生、烤烟产量也都有增长。国家对黄淮海平原农业的建设很重视,二十多年来,仅用于水利建设的投资即达250多亿元,兴建的水利工程在防洪排涝抗旱中发挥了很大作用。特别是淮河、海河的治理工程和农田水利工程,减轻了洪涝、盐碱的危害,为这一地区农业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物质基础。
但是,由于多年来“左”的指导思想的影响,在黄淮海平原的治理工作中也有过一些失误,国家的一部分投资没有收到应有的经济效益,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旱、涝、碱、沙和土壤瘠瘦等不利条件,仍然没有根本改变。据统计,黄淮海平原2.7亿亩耕地中,还有三分之二是中低产田,粮食亩产只有二三百斤。农田单位面积产量和农业劳动生产率,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目前粮食还不能自给。广阔的黄淮海平原,农业资源丰富,自然条件有利于农业发展,但是旱涝灾害频繁,使这里陷于贫瘠状态。我们一定要总结过去的经验教训,制定正确的规划,加快开发的步伐,把这里蕴藏着的巨大生产潜力进一步发掘出来。
发展黄淮海平原的农业,要走综合治理、全面发展的道路,合理调整农业结构,逐步改善生态环境,建立一个以种植业为主、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的生产体系。过去,这个地区治理旱涝灾害偏重于工程措施而忽视生物措施,在生产上偏重于抓粮食而忽视因地制宜地发展多种经营,不注意用地与养地相结合。这种片面做法,是这里的生产面貌未能从根本上改善的重要原因。目前,要把改造中低产田,包括继续治理大量盐碱地,努力提高占全平原耕地三分之二的中低产田的产量,作为一个主攻方向。多年来,一些不同类型试验区的实践证明,采取水、土、林、肥等综合治理,一些中低产田少则三五年,多则十几年,就可以根本改变面貌,农作物产量成倍增长。黄淮海平原有近1亿亩低产田,如果经过综合治理,每亩每年增产100斤粮食,就是100亿斤,对国家的贡献就大了。
现在,加快黄淮海平原农业的发展,有了更有利的条件。随着党的农村经济政策的落实,各种责任制的推行,农民发展生产的积极性很高,改善生产条件的力量增强,广大干部和社员都要求把积累的资金和多余的劳力,投入中低产田的改造。只要国家和集体统筹规划,统一安排,善于组织引导,并且给予必要的支持,就会大大增强农民自力更生的力量。关键是要把综合治理和农民的切身利益结合起来,讲究经济效益,坚决不搞形式主义,不搞一平二调。
黄淮海平原的综合治理,是全国农业发展规划的重要部分。最近在济南召开的黄淮海平原农业发展学术讨论会上,370多位专家、科技工作者和农业部门的领导干部,一致的意见是:要多部门、多学科配合协作,把黄淮海平原建成一个以农为主,农林牧副渔综合发展的商品粮、棉、油、豆、果及畜牧业生产基地。这样大面积的治理,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需要由点到面,分期分批,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只要把广大的科技人员、干部、社员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把各方面的力量拧成一股绳,运用已取得的科技成果和多年的实际经验,坚持进行改造自然的伟大实践,我们的目标是一定能够实现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