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7阅读
  • 0回复

东藕塘畈的变迁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2-08-25
第2版()
专栏:农村通讯

东藕塘畈的变迁
本报记者 沈世纬 虞云达
东藕塘畈是浙江金华市东孝公社一片易涝易旱的低产荒畈,前不久被市种子公司选定为良种繁育基地。这事引起了我们的采访愿望。
一到东藕塘畈,我们就被田园美景吸引住了:全畈近千亩水田,以二亩半大小为一块,划成四百来个方块,交织成一幅巨大的翠绿色的方格“地毯”,绵亘二三里长;禾苗随风起伏,泛起粼粼碧光,充满无限生机;畈内纵横交错的排灌渠道、错落有致的桥路渡槽,保证了这里水随人愿,排灌自如。哪里还有一点低产荒畈的痕迹呢?
东藕塘畈有水田996亩,过去是旱不能灌,涝不能排,常年粮食平均亩产要比全公社平均水平低三四百斤。今年年初,东孝公社139个生产队实行了包干到户生产责任制,改造东藕塘畈的战斗揭开了新的一页。开始是小面积的、零敲碎打的修修补补,有的农户由于缺水泥、木材……开工没几天又停工了;也有的农户合起来干,由于没有综合治理,收效甚微。东藕塘10队三户社员自愿联合起来开挖排水沟,几天之后,渠道就被上游冲刷下来的淤泥阻塞了。不久,承包的农民纷纷找上公社大门,恳切地对干部说:包干到户,土地仍然公有,集体的耕地还得依靠集体的力量来治理。
公社党委顺应民心,成立了改造低产畈领导小组,对全畈的农田进行了实地勘察,制订出了排灌分系、各立门户、沟渠桥路相互配套的综合治理方案。按照这个方案实施,整个工程需要动用土石方1.8万多方,总投工1万个左右。公社将这一方案交给全畈区600多个承包农户民主讨论审评。农民仔仔细细一划算,每户只要投十几个工,工程就能发挥效益,一户可以多打四五百斤粮食。对这样的方案,大家举双手赞成。
整个工程于今年3月下旬开工后,社员们不顾料峭的春寒,顶风冒雨,夜以继日地奋战在工地上。过去喊了多年的“老婆孩子齐上阵,男女老少齐动手”的口号,而今真正实现了。他们仅仅苦干了一个多月时间,就开好了四条长达3,900米的排水渠道,用块石和水泥板铺设了一条平展展、光溜溜的电灌渠道,架起了一座座机耕桥和引水渡槽。目前整个工程的主体部分已基本完成,开始发挥效益;下游易涝耕地的地下水位比过去降低了一米,基本上根治了水害;上游400来亩过去旱不能灌的“晒煞田”,如今已全部实现了自流灌溉。全畈1,000来亩早稻获得好收成,每亩单产比去年增加150斤,总产比去年增长25%。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