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0阅读
  • 0回复

过来人的“寸草心”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2-08-25
第5版()
专栏:

过来人的“寸草心”
严文井
陈模同志凭他自己的勤奋劳动,在中国当代儿童文学领域内已经不是一个陌生人了。他为少年儿童写了长篇小说《奇花》之后,中短篇小说选集又将由北京出版社出版,再一次表明了这个老“孩子剧团”团员的老当益壮的精神,显示了他决心以自己的实验成果来改善儿童文学现状的热忱。这本选集的出版,是对孩子们的鼓舞,也是对所有坚持为孩子们服务的人的鼓舞。
孩子们迫切需要精神食粮,对这一点,陈模同志很早就有亲身体会,可能比我们其他人懂得更加多一些。读了那些反映他自己在童年和少年时代的特殊遭遇和在困难条件下奋斗求知的作品,我们就会相信这一点,并且理解他不辞辛苦为孩子们写作的由来。
他是一个过来人,一个不曾忘掉过去的真诚的过来人。
他保持住了当年开始为革命奔走时的本色,纯朴而又热情。经过了四十多年,他仍然以一个伙伴的身份,不知疲倦地把眼睛向着孩子们,并且积极为他们写书,就证明了这一点。
我们也不用太费功夫就能从他的许多作品里辨认出那个本色来。这些东西来之不易,要保持住就更不容易了。质朴的本色,比虚饰的华丽可贵得多,也美得多。
我从陈模同志的作品里还感到了他的一种报答的心情,这是和他不忘过去的心情缠绕在一起的。“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陈模同志的实际回答是:受惠于前人,施惠于后人。为后人鞠躬尽瘁,就是对为自己这一代人鞠躬尽瘁过的前人的报答,而且是唯一可行的报答。
陈模同志的感情是真挚的,态度是认真负责的。在他向现在的孩子们讲述过去的孩子们的苦难的时候,他也极力运用明朗的色调,让希望出场,不让孩子们受到悲观情绪的打击。我们知道陈模曾长期蒙受了不白之冤,他并不因此而自馁,也不反过来变为自负。他平静而谦虚,抹去了内心受损害的痕迹,不在作品里给孩子们留下偏激的和消极的东西。这是怎样的一颗心啊!
也许陈模自己会谦虚说:这不过是寸草之心。
我却认为这颗心里燃烧着一团火。
这团火就是一个火种,是过来人特意保留下来赠送给孩子们的一件实用的礼物,好让他们以后用来点燃灯,照亮漫长的路,坚定地走向未来。如果如此,我想,过来人会为此而感到快乐。因为他已经尽到了自己应该尽的责任。
(这是作者为陈模的小说集《爱的火焰》写的序)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