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1阅读
  • 0回复

深情彩笔绘新人——读曾毓秋的短篇小说集《三月清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2-08-25
第5版()
专栏:文艺书评

深情彩笔绘新人
——读曾毓秋的短篇小说集《三月清明》
张炯
《三月清明》是曾毓秋同志的第一个短篇小说集(福建人民出版社)。但他从事小说创作已经二十多年了。他的作品大抵以闽东北地区的山乡渔村为背景,仿佛一幅幅用笔工细、色调灿烂的油画,渲染出那里的苍山绿水、深岩密林、如镜的水田、湛蓝的港湾,以及那大海中青翠的岛屿和令人惊心动魄的波涛。而在那挺拔壮阔的美丽背景间,屹立着一尊尊社会主义时代普通劳动者的鲜明群像:山区的老农、后生和妹仔,海边的渔工、老?和猎鲨手,还有与人民战斗在一起的复员军人、知识分子和基层干部。
曾毓秋同志是原籍四川的南下干部。一个内地人,居然能如此传神毕肖地描绘出闽东北的民情风俗和山川景物,这不能不使我惊讶。闽东北的方言跟四川不啻有霄壤之别,可见曾毓秋同志是怎样深入生活和斗争,并与当地人民亲密地打成一片了。他的作品,说明他的生活根基的扎实,也说明他在打破语言隔阂方面获得了很大的成功。他以自己敏锐的艺术感受去把握和发掘大自然与人们的内心的美,并能以清新、隽永而又饶有乡土韵味和色彩的语言,将这种美鲜灵生动地描画出来。
这个小说集所收的十多篇作品,是作者从自己多年的创作中选出的。从中大体可以看出他的创作历程和他在创作上的多方面探索。应该说,他的作品大多富于诗情画意。状物写景,以观察精细、联想奇特见长,运墨点彩也洗炼、鲜丽。不少篇章在摹写山川、刻画人物方面,都如精美的散文那样引人赏心悦目。象《东海捕鲨》对于瞬息变幻的大海和战风斗浪的勇敢渔工的描写,就异常出色。仿佛使读者感到亲自坐在小舢板上,迎着风浪搏击,闻到海的淡咸的气息,领受到海的猛烈浪涛的狂暴颠簸、抛掷……。而《三月清明》对于山乡平凡的劳动生活和人物美好心灵的描写,也笔触细腻、色调鲜明,清新中透出一种朴素的美。
粉碎“四人帮”后这几年,他的风格又有新的发展。既有象《土地爷》那样平实朴拙中含有酸辛诙谐之作,也有象《转水潭》那样充满浪漫色彩,格调深沉,意蕴含蓄的新篇。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善于掌握多副笔墨以驾驭各种题材的能力。
艺术总要求真、善、美的统一。我们的文学除了美,还应该折射时代的面影,反映历史的脉搏,表达人民的心声,在描写多种多样人物的同时,以最浓的彩色,最美好的歌声,去献给推动生活巨轮前进的千百万劳动者。从曾毓秋同志的创作发展看,他是充分理解这样的任务和职责的。收在这本集子中的作品,以朴实的笔墨,再现了不同时期的历史图画,让读者听到和看到了普通人民的欢乐和痛苦,理想和愿望。而在他彩绘的人物画廊中,最为突出的也正是那些虽然平凡、普通,却又内心燃烧着社会主义理想火焰并且脚踏实地奋勇前进的人们。象《枇杷树下》那个面临重灾仍然簪花带笑,毫不气馁地帮助丈夫总结经验教训、为生产队筹划发展生产之道的兰妹子;象《三月清明》中为提高产量培育良种,不断革命的老农显满叔和农中毕业生连清;象《甘泉》中那个面对“四人帮”一伙的迫害,却始终保持强大精神力量的山村阿婆和小姑娘南南;象《土地爷》中那个“实打实算,扎实求是”的实干家、生产大队长翁柏俤,等等。所有这些人物的命运和性格,思想和情感,都深深扎根于我国社会主义现实的土壤中,而他们的心灵却莫不闪耀着宝石一般的熠熠光彩。曾毓秋同志把蘸满深情的彩笔,毫不吝惜地献给这些人物形象的刻意描绘,正说明他作为一个革命文艺工作者的自觉的崇高责任感。二十多年来,他能一直坚持这样做,无疑十分难能可贵。
这里,要特别提一下《转水潭》这篇作品。
《转水潭》描写的是闽东北山区畲族人民的生活。这是一支又热烈又凄婉的动人肺腑的爱情之歌,也是解放了的畲族人民在社会主义曲折历程中受到左倾错误危害的默默无声的怨诉曲。一对畲族男女从青年时代反抗传统观念,宁死也要相爱,十五年后却终因左倾危害所造成的农村贫困,不得不凄然分离,这故事本身就包藏着发人痛省的深刻意义。而小说起伏跌宕的结构,层层渲染的描写,特别是那极富民族风采的细节铺陈,以及酒一样浓,诗一样美,淡淡云山一样凝而不露、层深意远的格调,更产生一种非凡的艺术魅力,使个性鲜明对照的男女主人公蓝金海、雷萍梅的形象,仿佛跃然纸上。这篇作品,无论构思的精心,语言的清丽、笔墨的浓淡相宜、疏密适当,都见出作者艺术追求的功力。
艺术没有止境。我相信,曾毓秋同志继续沿着面向生活,面向人民群众沸腾的斗争前进,时刻不忘艺术上精益求精的严格要求,并从思想上不断探索启迪读者的更新更高的境界,那么,他是一定能够为读者写出更多更好的作品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