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2阅读
  • 0回复

我国农业科研取得丰硕成果 8项获得国家发明奖,2项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146项获得国家技术改进奖,3,000多项获得各省、市、自治区技术改进奖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2-08-26
第2版()
专栏:

我国农业科研取得丰硕成果
8项获得国家发明奖,2项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146项获得国家技术改进奖,3,000多项获得各省、市、自治区技术改进奖
本报讯 记者杨传春报道: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三年,我国农业科研取得丰硕成果,获得国家颁发的发明奖的有8项,自然科学奖的有2项,技术改进奖的有146项;有3,000多项获得了各省、市、自治区颁发的技术改进奖。这些农业科研成果推广应用后,大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三年来,党和政府明确提出:农业一靠政策,二靠科学。为此,还制订了关于农业科研的政策,健全了管理农业科研的机构。国务院颁发了《关于发布修订〈发明奖励条例〉的通知》,国家经委、国家科委等单位颁布了《关于重新印发1963年国务院发布的〈技术改进奖励条例〉的通知》,原农业部成立了审定科研成果的科学技术委员会。为了使农业科研成果迅速应用于农业生产,国家还设立了“农业技术推广奖”。
党和政府对农业科研采取的这些政策和措施,促使农村出现了“学科学、用科学”的热潮,激发了广大农业科研人员的积极性。许多长期严重影响农业生产的科技问题,被列为重要研究课题,许多重大科研成果被迅速推广应用。获得1981年国家科委颁发的特等发明奖的杂交水稻,去年推广了7,000多万亩,由此增产粮食70亿斤;获得1980年原农业部颁发的一等技术改进奖的“徐薯18”新品种,抗病性和丰产性都超过以前我国普遍种植的“胜利百号”,去年全国推广了1,300万亩,平均每亩比“胜利百号”增产鲜薯500斤,折粮100斤,增产率为40%,仅这一年就相当于增产粮食13亿斤;柞蚕饰腹寄蝇,是一种毁灭性的害虫,六十年代“柞蚕之乡”辽宁省平均受害率达到65%。获得1980年原农业部颁发的一等技术改进奖的“灭蚕蝇一号”和“灭蚕蝇三号”药剂,有效地控制住了这种虫害,去年辽宁省的产茧量占全国柞蚕茧生产量的80%。在维护自然生态平衡、植物保护、土壤肥料、栽培新技术和林业副业等方面的科研,三年来都取得了累累硕果。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