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1阅读
  • 0回复

纳瓦霍部落今昔——美国印第安人保留地纪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2-08-26
第7版()
专栏:连载

纳瓦霍部落今昔——美国印第安人保留地纪行
本报记者 袁先禄
三、难愈的创伤 痛苦的回忆
普列斯特带我们去拜访他的纳瓦霍朋友——克罗阿·奥斯丁。这个75岁的老人,是部落医生,在当地有些名望。
过了纳瓦霍国家公园,汽车颠簸地爬上一个土薄石头多的山坡,在离奥斯丁家的“霍根”还相当远的地方停下了。普列斯特说,这地区没有电,不通电话,他事前没有联系,需要先找老人说明一下。
我们在车上等了足足20分钟,普列斯特才回来领我们去和老人见面。老爷子英语讲不成句,脸上显露疑惑的神色。他的妻子、奥斯丁家的家长帕莎老奶奶坐在树荫下搓羊毛线,英语说得比较流利。她们的二女儿弗吉尼亚正好也在,就给父亲当翻译。
交谈开始没多久,老爷子气鼓鼓地嘟嚷了几句。弗吉尼亚犹豫了一阵,似乎在考虑是否要翻译。终于她还是告诉我们说:“我父亲讲,当年吉特·卡逊先派人到纳瓦霍家庭做客,弄清情况就派兵来,你们这两个中国人是干什么来的?”
老爷子当然不是对中国人有什么敌意,因为过去他根本没听说过中国。是纳瓦霍部落不幸的历史遭遇,使他对外来的陌生人怀有疑惧。
吉特·卡逊就是美国1863年征剿纳瓦霍部落时的总指挥。当时他发出命令说:“不论何时何地,发现这个部落的男人就统统杀掉。不要伤害妇女和孩子,但要统统囚禁起来。”在战斗中,骁勇的纳瓦霍战士并没有被压倒。吉特·卡逊派人摸清了纳瓦霍人的住处,就出动军队去袭击,烧毁一切“霍根”,杀掉所有牲畜,并把妇女、孩子全部掳走。这就使纳瓦霍部落无法继续抵抗,陷入了先是四年流放、以后又被圈进了保留地的屈辱处境。
奥斯丁老爷子的表现,反映了一个多世纪前纳瓦霍人心灵中的创伤,到几代人之后还没有愈合。他的这种感情,是可以理解的。
普列斯特笑着对老爷子进行解释。我们同老奶奶继续交谈。弗吉尼亚对中国很感兴趣,一个劲儿向我们提出问题。
在交谈中,我们逐渐知道了奥斯丁家的大致情况,老俩口有十个孩子。儿子都已出嫁了。现在家庭成员有多少?女儿、女婿和孙女、孙儿,老奶奶扳着指头算,结果还是说不准。家里使用的地有3,000英亩,包括这个山坡在内。有羊群,在山坡那边草地上放牧。不过靠养羊过日子早就不行了。除了老爷子行医之外,老奶奶还纺羊毛织挂毯,弗吉尼亚和她一个侄女则在国家公园向游客出卖纳瓦霍手工艺品……。
我们在交谈,老爷子的情绪慢慢变了,也开始参加进来。他谈了一些自己的经历。老奶奶告诉我们,她是在年青时候在“寄宿学校”学的英语。这时,老爷子就激动了。他说:“我在10多岁时也被抓到加利福尼亚。他们要我忘掉自己是纳瓦霍人。”
原来,在印第安人失去了绝大部分土地并被圈进保留地之后,美国政府的印第安政策也逐渐改变了。1924年,宣布在美国的所有印第安人都享有美国公民权。同时,又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开化”印第安人。其中最重要的一项是为印第安儿童设立专门的“寄宿学校”。学校招生办法颇有些象抓壮丁:把名额摊派到各部落,各部落就在适龄儿童中抽选。不管家庭和本人是否同意,被抽中的就被押送到远离家园的学校上学,几年也不准回家。学校里不准信本部落的宗教,讲本部落的语言,穿本部落的服装,根据本部落的风俗习惯行事……。总之,一切都得按白人的一套办。奥斯丁老爷子当年就是这样到加利福尼亚去上学的。几年的学校生活,给他留下的只是痛苦的回忆。
老爷子的叙述是零乱的,可是他的评论却一针见血。不少公正的白人学者也指出,当时的这种教育政策,实际上是要消灭印第安各部落的传统文化,而把印第安人同化于白人。
这种政策,在印第安人的抵制下失败了。美国政府在三十年代不得不改变政策,宣布采取新的教育方针,说是要使印第安儿童既能保持本部落文化,又能适应白人社会的生活。除了“寄宿学校”之外,在不少保留地还办起了公立中学。这似乎是不错的。但是,当我们在纳瓦霍保留地访问时,一个名叫威廉·摩根的纳瓦霍学者作了一次演讲,特别阐述在纳瓦霍学校中同时进行纳瓦霍语和英语两种语言的必要性。他谈到,现在很多纳瓦霍学校只教英语,不少学生已经不会说本部落的语言。有些纳瓦霍老人哭着来找他,说他们已经无法同从学校回家的孙女孙儿交谈了。美国政府在半个世纪前就声称要尊重印第安传统文化,而现实却是如此。 (待续)(附图片)
怀抱婴儿的纳瓦霍妇女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