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4阅读
  • 0回复

住上了“转角楼”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2-08-27
第8版()
专栏:

住上了“转角楼”
李廷贵(苗族)
我到北京来读书和工作,已经整整二十五年了。这些年来,哪样都好,就是住房条件差点;为“住”这件事,常常使我想念家乡的“转角楼”。
我的家在云贵高原苗岭山脚的清水江畔,那里山青水秀,鸟语花香,难怪别人都说“苗家地方花一样”。而特别能表现苗家风情的,恐怕要数那“走马转角楼”了。这种楼房,依山傍水,用当地盛产的杉木建成,楼高3层,下层放农具,上层放粮食,中层住人。房间宽大,住起挺舒适。有的为了让孩子们有玩耍的地方,还另外有“吊脚”——围着楼房修走廊。这种走廊可以牵高头大马通过,所以,有“吊脚”走廊的房子,又被称为“走马吊脚楼”。
我的童年就是在“走马转角楼”里度过的,不过并没有骑什么高头大马,而是双腿夹根竹棍,在走廊上来回奔跑。竹棍头刮着楼板,响声隆隆,确是别有一番风味。后来,离开家乡来到大城市,住的是砖房,按家乡老人的说法,是住上了“洋楼”。每天读书,写字,看报,讨论,过的是集体生活,团结紧张,蛮有意思,也就不怎么想念家乡的“转角楼”了。
然而,结婚生孩子以后,住房问题逐渐尖锐起来。一间13平方米的屋子,由一个人住到“小两口”住,到“两代人”住,最后发展到“三代同堂”,拥挤不堪,无法休息。当此之时,家乡的“转角楼”就浮现在我的脑海里。有时我甚至瞎想:如果能把家乡的“转角楼”搬来住,该多好!但是,十年动乱中,我们这些被称为
“臭老九”的,哪里还敢提什么要求呢?只愿将来“告老还乡”时,能再住上“转角楼”,也就心满意足了。
岁月易逝,斗换星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工作重点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各条战线都在蓬蓬勃勃地向前发展,我们教职员工的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善,其中以住房条件的改善最为明显。今春,我的家已搬进三居室一套的房子,这套房子正好是在东头转角上,于是孩子们就称它为“转角楼”。新住的“转角楼”,有自来水,有电灯,还有暖气,家乡的杉木结构的“转角楼”当然不能和它相比罗!
在“乔迁之喜”的茶话会上,大家都眉欢眼笑地摆谈起来,称赞党的政策好。从家乡来北京观光的兄弟特别兴奋,他说,农村实行生产责任制后,经济可活跃了,仅这三年,各村所盖的砖墙木梁结构的“走马转角楼”,到处可以看到……他越说越激动,后来竟扯开喉咙唱起一首苗族飞歌来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