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5阅读
  • 0回复

进京路上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2-08-29
第4版()
专栏:

进京路上
本报记者 吕建中
出席党的十二次代表大会的山东省代表团的代表在各自不同的岗位上启程了。他们首先在济南南郊宾馆集中。宾馆服务人员怀着光荣的责任感给他们安排了舒适的生活。夜已深了,但大家久久不能入睡,他们的心情是激动的,深深感到党和人民的重托。我和现任泰安市委书记马忠臣攀谈起来。他说,现在越来越感到建设四化,光凭热情是不够的,更需要学习。除了虚心地向老一辈请教,向群众学习,还要有计划地钻研理论和科学技术。这次临出发前,他突出地抓了两件事,一是以迎接十二大为动力打一个三秋胜仗,二是整顿泰山旅游区。他用凉水冲洗一下脑袋,然后坐下来,从提包里抽出一本《自然辩证法》,俯案读了起来。
细高身材,瘦削的脸上带一副考究的眼镜的省农科院副院长陆懋曾,是一位农业专家。建国初期走出南京金陵大学校门,就来到山东省农科院,他一生的主要精力扑在小麦育种工作上,先后培育出了22个小麦新品种,其中“泰山一号”在黄淮流域推广,面积达5,600多万亩。由于他为农业作出新贡献,曾被选为全国劳动模范,这次又选为出席十二大的代表。他告诉我,现在他和他的伙伴们正在为培育一种抗多种病害的高产小麦品种而奋斗。
在二楼2060房间里洋溢着又一种气氛,来自山区和平原的几位代表,和另一位71岁的农学家陈瑞泰谈得那样亲切,那样融洽。平原县县委书记马荣珂兴致勃勃地说,他们那里1978年以前还是出了名的盐碱涝洼低产县,人均分配只30来元,每年要吃国家统销粮3,000多万斤。贯彻三中全会政策短短两三年,去年向国家贡献了3亿多斤粮食,40万担棉花,他向陈瑞泰老院长表示,这里有专家们的功劳,山东农学院的小麦专家余松烈教授曾五下平原县,在小麦生长的每个重要环节,提出关键性技术措施,大旱之年使全县小麦获得出乎意外的大丰收,亩产由原来的350斤猛增到580斤。马荣珂还说,他曾陪同姚依林副总理下乡视察,社员们围着姚副总理说,现在的日子过得真好。姚副总理问大家:“那么下一步呢,十二大以后呢?”马荣珂说,这正是广大干部和群众在思考的问题。当前群众突出的要求,就是希望推广科学技术。他说:“群众看见你们农学院的专家教授来了,简直比亲人还要亲。”
老院长听着,点着头,沉思起来。这时临沂地委书记李洪成把椅子向前挪动一下,说了另一番恳切的话。临沂地区前几年步子迈得不够快,自从贯彻落实了大包干责任制,省里又开了全面开发山区的会议,群众的积极性上来了,秋庄稼长势喜人,今年粮食产量将是历史最高水平。七中全会公报发表后,临沂地区抓紧雨季造林,迎接十二大,一面修路,一面挖树坑,半个多月修路8,000里,挖了25万多个树坑,拖拉机、汽车都开上山了,吉普车更畅通无阻,群众中蕴藏的潜力真是不可估量。现在碰到的问题,就是科学技术水平太低,尤其是营造经济林,群众多么盼科学呀。
陈瑞泰老院长是我国著名的烟草专家,他不顾自己患有严重的糖尿病,带着烟草区划考察的课题,刚从黑龙江、吉林考察回到山东,部署了新学年的工作,又仆仆风尘地踏上了进京的路程。此刻他倾听了几位党的工作者的话,越加深了迫切感,他抖起精神谈了农学院在平原区和山区搞技术开发的规划和设想,以最快速度把已培育出来并开始试种的几个麦棉优秀品种在黄淮海平原推广开来。8月27日,代表们怀着兴奋的心情,登上列车。代表们有的望着窗外在沉思,有的尽情地畅谈。11号车厢里,68岁的全国农业劳动模范曾广福,挥舞着手臂纵情谈论他所在的莘县董庄大队今年的生产好形势,他说他这次是“带着历史上最高的粮棉产量参加历史上有重大意义的党代表大会”的。坐在他旁边的是两个青年人,一个是青岛国棉七厂值车工江爱珍。党的三中全会以来她曾连续创造72万米无疵布的优异成绩。当选十二大代表以来,她又连续攻破四项技术操作难关。另一个是胜利油田钻井队长、工程师邓邦枢。老模范曾广福向两位青年旅伴说:“开完十二大回来,我种好棉,你织好布,你多采油,咱们来个连环竞赛,定叫‘四化’迈大步。”
列车以飞快速度穿越华北平原。28日东方刚刚破晓,64位代表迎着黎明的曙光,迈着矫健的步伐投入了伟大祖国首都的怀抱。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