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5阅读
  • 0回复

哪里需要就到哪里去!——记一位高干子弟所走的生活道路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2-08-29
第4版()
专栏:精神文明赞

哪里需要就到哪里去!
——记一位高干子弟所走的生活道路
高干子弟赖纪锐,不负父辈重托,坚定地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他的事迹,在八闽大地上传颂着。
赖纪锐是原建筑材料工业部部长赖际发的儿子。他在北京航空学院毕业前夕,那场席卷祖国的大灾难就开始了。他因为反对“旗手”而被捕入狱,整整被囚禁160天,没审没问,放出来了。赖际发同志敦促儿子回老家去,他说:“闽西老苏区的革命基础好,邻里乡亲会照应你。咱们家乡偏僻,你有文化,农民需要你。”又劝勉道:
“你刚出学校大门不懂社会,要到农村去磨练。人妖颠倒不会长久,泾渭终将分明。”赖纪锐第二天就踏上征程,回到了福建省永定县合溪公社汤湖大队。
赖纪锐决心在农村好好干一番。开初,他走上田埂脚滑,下到田里站不稳,弯不下腰,扯不开蔸。汗水流了一身,却连个娃娃都撵不上。困难增加了他坚韧的毅力,一切从头开始。收工后,别的社员休息了,他去求教插秧能手。隔年插秧,赖纪锐成了山坳里的能手,一字阵摆开,公推他领头。
有一年山洪暴发,夜里纪锐接到电话,马上冒雨去抢险。伸手不见五指,山路贴着河边,一脚悬空,就会被激流卷走。上淋暴雨,下踩淤泥,他一只胳臂夹一袋化肥,跑在最前头,箭步似飞,一夜间往返几十趟,跟村里青年一道,把几千袋化肥转移到安全地带。农闲时节,他领着一伙青年开山凿石,修桥打洞,一干几个月,扁担压断几根,手掌磨起几层老茧,终于用汗水浇开了通往城镇的公路。生产队修仓库,资金不足,他将分配给自己的现金拿出来资助。人口多、劳力少的社员生活有了困难,他省下自己的口粮扛到人家的灶前。他尽心尽意扑在队里的生产上,操心费力为农民办事情。老乡们喜欢他闲不住的手脚,信任他憨实宽厚的为人,推选他当上了保管员。群众说:“赖纪锐这把铁锁严实、保险、牢靠、可信。”他办事秉公守法,勤俭节约,社员们又推举他当了队里的会计。1972年9月,在农村已劳动五年戴着“反革命”帽子的赖纪锐,以无比激动的心情坐在讨论他入党的支部大会会场上。全体党员一致举手,冒着风险将赖纪锐“保”入了党。
赖纪锐并不满足老的传统的生产习惯,为了学习新的农业技术,他订了十几种国内外有关农业的报刊杂志,在油灯下苦钻天文、地理、水稻、种子、土壤等学问。正当他苦干勤学之时,1976年初,他又一次被秘密逮捕。这次,他再不焦躁烦闷了,在狱中读完了马克思的《资本论》,列宁的四卷选集,写了十万字读书笔记。
“四人帮”垮台,赖纪锐又获解放。当他又出现在老家时,乡亲们见他没有被威胁所屈服,也没有以英雄自居,而是一身农民打扮,又回到山坳田间,社员们将生产队长的重担托付给他。自后赖纪锐逐渐成了一个能实干又会讲些科学道理的生产里手了。
正当赖纪锐在农村越干越带劲的时候,领导上要给他落实政策,乡亲们虽然难舍难分,但都热情地支持他回北京与家人一起生活。农民对党、对劳动的质朴纯厚感情,熏染、教育了他。这穷乡僻壤也需要有文化的人,建设好农村对国家贡献也不小。经过认真思考,他决心不回北京。他父亲知道这一情况后,在医院写了几句赞赏的话:“你坚信这条同工农相结合的大路是正确的,要永远走下去。”
赖纪锐所在的生产队,几年中变了样;公社派他到“三靠”的湖洋里大队治穷,一年功夫翻了身;县委又派他担任城关公社的副主任,不多久,生产搞上去了。
今年初,赖际发同志病逝前夕,赖纪锐和他爱人来到医院探视,纪锐说:“爸爸,我俩志同道合,要在农村生活下去。”赖际发同志满意地向他们示意,赞许他们的志向。
办完父亲的后事,他俩一起离开首都,来到闽东沿海的福清县,开始新的生活,福建省委给赖纪锐肩上压了新的重担。
《光明日报》记者 张天来
本报记者 齐志文宁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