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2阅读
  • 0回复

舞剧《三毛要上学》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2-08-29
第5版()
专栏:

舞剧《三毛要上学》
王福玲
旧上海,一个阴森森、灰蒙蒙的早晨,流浪儿们蜷缩着身子,偎依着露宿在街头。海关大钟沉重的声音敲醒了他们。“三毛呢?”小伙伴们东瞅西望地寻找。哈哈,平台上的乱纸堆里伸出一双光脚丫,于是小伙伴跑去抓他的脚底板。小三毛一跃而起。只见他圆圆的脑壳上,垂下三绺头发,——多么可爱而又熟悉的形象啊!
随着剧情的展开,观众紧紧地被三毛的命运所吸引。三毛渴望读书,然而小学老师送给他的那本书被凶残的警察撕得粉碎。警察穿着刚刚被三毛擦得雪亮的皮靴狠狠地踩着三毛的手……三毛晕倒在地。
沉沉暗夜终于过去,在一片欢庆解放的鞭炮、锣鼓声中,解放军叔叔扶起三毛,摘下他的卖身牌扔到了滚滚的黄浦江中,又脱下自己的衣服披在瘦骨伶仃的三毛身上。这强大的爱的暖流涌进三毛的心田,小三毛激动得浑身颤抖着,扑跪在解放军脚下。顿时剧场里的小观众哭泣了,大人们也流泪了,观众含着泪水鼓掌欢送着小三毛大踏步地走进了学校大门。
这是什么神奇的力量?为什么一部仅有24分钟的小舞剧会如此扣人心扉,催人泪下?
人们很长时间没有“以革命的名义想想过去”了。什么“忆苦思甜过时了”呀,“学雷锋没意思”呀,搞乱了孩子的思想。然而,一旦三毛的形象从舞台上走进孩子的生活中,情形就完全不同了。三毛没有对孩子们进行说教,而是将自身在新旧社会的不同遭遇,通过舞蹈形象,以直观的方式,生动地展现在小观众面前。由于小观众对三毛的爱是毫无保留的,对三毛的同情是实心实意的,因而在观赏过程中所产生的艺术联想和情绪、反应必然是和三毛息息相通的。
宁夏回族自治区代表队创作演出的小舞剧《三毛要上学》,以其艺术手法的洗炼,语言的简洁,线条的清晰,而使观众耳目一新。无论是三毛擦皮靴舞,还是吃手指的生活动作,都恰到好处地体现了儿童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赋予角色以新的性格、新的生命。他们不借助任何神话、幻景以及字幕、解说、伴唱等手段,而是充分发挥舞蹈艺术的特殊功能,以自然、质朴的美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深深地打动了观众的心。(附图片)
舞剧《三毛要上学》 林百石速写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