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2阅读
  • 0回复

全国高师第二次《资本论》学术讨论会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2-08-30
第5版()
专栏:

全国高师第二次《资本论》学术讨论会
全国高等师范院校《资本论》研究会,最近在辽宁师范学院召开第二次学术讨论会。会议结合教学实际,着重就《资本论》第一卷中的若干理论问题,交流了研究成果。
关于“机器人”能否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的问题。讨论中普遍认为,“机器人”不能创造价值,也不能创造剩余价值。因为:(一)、“机器人”归根到底还是机器,它与普通机器的差别,只是在动力机、传动机和工作机之外,增加了一个“控制机”。(二)、“机器人”的使用,不可能完全地脱离有生命的人的劳动。它只是表明,活人的劳动和“机器人”的活动在空间上和时间上发生一定程度的分离。说“机器人”能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是错误的。(三)、在使用“机器人”的工厂中,工人的劳动是高强度、高度复杂熟练的劳动,因而是高效率的劳动。同时,没有在车间直接参加生产的设计师、工程师、工艺师等的劳动,也包括在总体工人的生产劳动中。所以,在同一劳动时间内能创造更多的价值,资本家就能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价值和剩余价值的源泉仍然是工人、总体工人的劳动。“机器人”的使用是资本家加重对工人剥削程度的手段。
关于无产阶级贫困化的问题。有些同志提出,考察无产阶级贫困化,必须抓住它的根本内容。这就是无产阶级被剥夺了生产资料,不得不把自己的劳动力当作商品出卖给资本家,也就是马克思所说的“赤贫”。把无产阶级的生活状况作为“贫困化”的根本内容和判断标准是不科学的,它只是“贫困化”的一个方面的表现。在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同时期,工人生活可以有不同程度的差别,甚至有所提高。但是,只要资本主义存在,无产阶级同生产资料分离的“赤贫”状况就始终不变,而且随着资本的积累,出卖劳动力的条件就更加无保障、更加恶化。(石启志)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