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9阅读
  • 0回复

为什么粮价低布价高?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0-10-16
第1版()
专栏:

  为什么粮价低布价高?
近两月来由于全国各地秋粮的大量上市,广大农民购买力的开始提高,各种工业品的畅销,工商业经营情况的显著好转,使物价发生了一些变化。这种变化,就是:粮价下落,工业品价格则表现稳定且略有上升,工业品与农产品的交换差额随之扩大。以全国十个大、中城市(上海、天津、汉口、长沙、济南、郑州、西安、太原、石家庄、保定)八月底与六月底棉纱、棉布与粮食、棉花的交换比价比较,平均扩大了百分之○·九到百分之一六·七。以沪、津、济南、太原四城市抗战前一九三六年与今年八月份比较,纱与粮的交换率则扩大了百分之十三至六十四,布与粮的交换率扩大了百分之四十三至七十三。粮贱布贵的问题,已经成为目前广大农民所迫切关心的问题。
为什么工业品贵了,农业品便宜了呢?
如果与抗战前比较,我们必须认识客观情况已有下列变化:(1)十余年的战争,使全国的工农业生产事业均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其中工业生产所遭到的破坏又较农业为重。在目前我们新民主主义经济建设的过程中,农业生产的恢复与发展较之工业生产的恢复与发展比较容易。今年农产丰收,对于农产品价格的跌落自然亦有一定的影响。(2)为着保护本国民族工业的发展,防止舶来品的竞争,凡本国可以出产并能自给的工业品,虽较舶来品成本高,售价贵,但我们也必须提倡使用本国产品,禁止该项舶来品的进口;凡本国可以出产但目前尚不能完全自给的工业品,我们则采取高税进口的政策,提高其进口成本,以保护本国工业的发展。这也是目前工农业品交换比价较之抗战前扩大的原因之一。(3)有许多工业品目前的生产成本与出售成本,亦较抗战前增加了。以纱、布为例,抗战前棉纱的出厂统税,约合当时纱价的百分之五左右,而现在我们的棉纱货物税,则由于政府财政困难,而不得不按纱价的百分之十五征收。目前全国纱厂的开工时间及纱锭运转率,一般亦皆较战前降低了;此外目前长距离的棉花调运(如调西安、临清的棉花供应上海之用),对纱、布生产成本的增高,亦有一定的影响。这些因素使平均每一匹布的价格上,即较战前增加约五十斤小米左右。(4)目前各地区之间交通尚不十分畅通,城乡之间旧的一套商业组织已被破坏,新的商业网尚在初建,许多工业生产的经营管理尚不合理,这对目前工农业品交换比例的扩大,亦有一定的影响。
以上是目前工农业品价格差异较抗战前扩大的主要原因。近几月来,工农业品价格差异又扩大了些。这是由于:一方面是农产品大量上市,工业品的畅销季节到来,加以某些由国外进口的工业器材近来进口量减少,因之粮、棉价格季节性地下落,工业品价格季节性地上升。这种情形是符合物价变化的客观规律的。这种季节性的物价涨落规律,今天我们不可能亦不应该完全消除。另方面,今年全国各地粮食丰收,秋粮大量上市后,因广大农民急于售粮换购其他生活及生产资料,我国营粮食公司虽规定有较为合理的粮食牌价,但因未能及时大量收购,以致许多地区粮食市价落到牌价以下,这对广大农民是不利的。
工农业品交换比价的扩大,是否是今年新出现的问题呢?不是的。过去十二年的战争当中,工农业品的交换比价是一直在扩大着,在抗日战争时期的蒋管区及日寇统治区,有些年份工农业品交换比价,比目前更为严重,但国民党反动政府也罢,日本帝国主义及其傀儡汪精卫伪政府也罢,是根本不关心这些问题的。现在人民民主政府与他们相反,是关心人民利益的,所以近两个月来所发生的工农业品交换差价的扩大的现象,已引起各地政府的严重注意,并已开始采取各种有效办法在改变这一状况。周总理在庆祝国庆节的干部大会上“为巩固和发展人民的胜利而奋斗”的报告中,已明确指出:“最近因为夏秋季的丰收,和由外国入口的某些物资的减少,农产品和工业品的差价有些增大,中央人民政府正在设法调节,以免农民及一部分以粮食计算的工资生活者的生活受到影响”。
如何调节目前工业品与农产品的交换比价呢?各地政府现正采取下列两方面的措施:
首先是大力稳住粮价,提高市价到接近牌价。为此,中央人民政府贸易部已指示各地贸易机关,大量收购粮食,迅速改变粮食市价远低于牌价的不合理状况,以防谷贱伤农。这一措施执行的结果,近半月来各地粮价不但已停止下跌,而且市价已开始回升,牌价与市价已逐渐接近。以十月五日与八月三十日十个大中城市(同上)的粮食市价比较,现已平均回升了百分之十五·四。这对调整目前工农业品的交换比价,是一有效的措施。
其次是稳住纱、布价格,并在保证纱、布生产者及运销者的一定利润的原则下,予以适当的调整。这一措施也已见诸实行。如十月五日与八月三十一日十个大中城市(同上)白细布的价格变化比较,每匹现已降低了五千元到一万元。
当然,要继续缩小工业品与农产品交换中的剪刀差额,其基本关键还在于:充分提高各种工业的生产力,增加工业品的生产量,并改善工业的经营管理,以达减低工业品生产成本的目的。但这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奏效的。在目前来讲,适当的提高粮价(首先以达牌价为准),稳住并适当的调整纱、布的价格,则是调整当前主要工农业品交换比价的切合实际的有效措施。此项措施开始执行的结果,已得到广大农民的欢迎。部分工农业品的交换差价,已开始缩小。以汉口、长沙、济南、石家庄、西安、太原六个内地大、中城市十月五日与八月三十一日的粮、布交换比例计算(市价),现已平均缩小了百分之一六·八。试看下表:
六个内地城市十月五日与八月三十一日每匹布换粮量变化比较表:
汉口 长沙 济南 石家庄 西安 太原
八月卅一日 三二四 三七九 三五五 三七九 三八五 三三○
十月五日 二九二 三四八 二九三 二六二 三○九 二八二
减少百分比 九·八 八·三 一七·四 三一·○ 一九·八 一四·四
注:(1)交换量为市斤;(2)布为十二磅白细布;(3)粮食:汉口、长沙为大米,西安为小麦,其他为小米。
从上表所列各地十月五日与八月三十一日布、粮交换比例的变化中,可以看出其交换比价的差额,已在开始缩小。当然,由于目前与抗战前的各种主客观条件并不完全一样,要想使今天的工农业品交换比价,一下子恢复到战前的标准,则还是不可能的。此点我们必须向广大农民解释清楚。但我们可以相信:经过政府合理的掌握工农业品的价格,大力发展工业生产及逐渐减低工业品的生产成本,今后工农业品的交换比价将会逐渐缩小,则是毫无疑义的。这也正是我新民主主义经济制度区别于旧中国经济制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一九五○·十·九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