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4阅读
  • 0回复

为了祖国航空工业的振兴——记“运七”飞机试飞技术组长张钦良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2-09-01
第2版()
专栏:通讯

为了祖国航空工业的振兴
——记“运七”飞机试飞技术组长张钦良
竺人 辛文
一个盛夏的午后,在北京的一间会议厅里,国务院领导同志接见了刚刚胜利完成国产运七飞机单发起降试飞的全体人员,并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运七飞机单发起降试飞,是一项不平常的试验,试验很成功”。“运七飞机已经是一个比较美貌、比较英俊的少年了。”大厅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坐在前排的一位脸庞方正、目光坚毅的中年人,再也按捺不住自己内心的激动,眼睛湿润了。他就是最近由航空工业部、中国民用航空总局联合授予一等功的运七飞机试飞技术组长、西安飞机制造公司设计所总体室副主任张钦良。
1980年春节前的一天,张钦良接受了试飞任务。要完成这项任务必须突破三关:一是为提高发动机功率,改善飞机性能,完成换装发动机的匹配鉴定试飞;二是为满足我国高温高原条件下的使用要求,验证高温高原起动性能的试飞;三是为保证飞行安全,模拟一台发动机发生故障,用另一台发动机继续飞行的单发性能试飞。这三关,工作量大,难度高,未知数多。特别是单发性能试飞,我国从来没有进行过。但是,经过他和同志们的共同努力,这三关都胜利闯过来了。
然而事情又有了新的变化。
使用部门根据国际民航有关规范要求,经过慎重研究,又提出了运七飞机在定型前要做单发起降试飞,也就是在飞机刚刚起飞拉起,速度慢和高度低的时候,突然关闭一台发动机,用另一台发动机保证飞机继续起飞或着陆。这种试飞比他们先前完成的空中单发试飞要困难得多,危险得多。如果稍有失误,时间和空间上都没有回旋余地,瞬息之间,飞机就会倾斜触地,造成灾难性的后果。
有些同志对这一新的要求想不通,认为是“节外生枝”,甚至认为是对国产飞机的苛求和刁难。张钦良却不这样看。他认为,运七飞机将是中国制造的第一个投入航线使用的客运机,为了确保飞机安全可靠,进行最严格的考验是非常必要的。运七飞机在设计上是具备单发性能的,如果单发起飞成功,那么,运七飞机在所有飞行姿态下(起飞、降落、爬升、平飞等)的单发性能,就得到了全面验证。真金不怕火炼。要用我们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去开拓未来。
单发起降试飞,无现成国外资料可借鉴,国内又没有这方面的实践经验。恰在这时,一家外国航空公司来华做飞机推销表演。张钦良通过有关部门要求他们做一次单发起降试飞。他们满口答应,实际上却没有做,仅仅做了一次假单发飞行。张钦良看后想,依赖别人是不行的,只有靠我们自己去发奋努力!从此,他和同志们投入了刻苦的探索之中。
今年3月,单发起降试飞技术方案完成了。经上级批准,运七全体试飞人员聚集天津,开始了紧张的战前训练。张钦良以知难而进的精神,同试飞机组的同志一起反复进行技术演练。为了使训练取得好的效果,张钦良以严谨的科学态度,探索着试飞的最佳步骤,认真研究每一次试飞中出现的问题。有一次,进行单发模拟训练时,连续几天,飞机的爬升率、姿态控制等达不到理想状态,有人怀疑飞机性能和试飞大纲有问题,对单发试飞能否成功产生怀疑。张钦良既不埋怨推托,也不简单作结论,而是脚踏实地坚持和技术组同志对每天试飞中记载的大量数据逐个进行科学分析;同飞行员一起,对整个试飞过程的飞行操作进行分解剖析,终于找到了症结所在。经过再次试飞,达到了要求。
训练是紧张而艰苦的。张钦良每天工作十六小时以上,血压一直不正常,领导和随机医生劝他休息一下,不要再上飞机了,但他为了掌握试飞的第一手资料,坚持上机。他说:“平时多流点汗,少睡点觉,试飞时就可以不流一滴血。”整个训练持续了一个多月,他们进行了总计近百次的空中模拟和地面假单发起飞训练,飞了一百多个起落,克服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圆满地完成了演练任务。
4月3日,试飞领导小组开会,通过了正式单发起降试飞任务书和登机人员名单。
鉴于试飞的危险性,领导上要求把登机人员压缩到最低限度。正式试飞共两次,别的技术人员都是轮流上飞机,而张钦良和技术组副组长张成千,两次都有他们的名字。这是张钦良和张成千同志商量后上报的,他们把最危险情况留给自己。
单发起降试飞开始了。
4月4日清晨,天津张贵庄机场上笼罩着严阵以待的气氛:十几辆消防车、救护车、值勤车整齐排列,发动了引擎;一架贝尔直升飞机转动了螺旋桨;十几名医护人员伫立待命。
张钦良坐在飞机尾部,戴着耳机,监听着。
时间到了,张钦良清晰地听到:
“1号,飞机准备完毕,请求试飞!”
“421(运七飞机代号),领导小组批准,可以试飞!”
随着发动机的轰鸣,飞机迅速地向前冲去。
“170,175,180,185!”领航员准确地报着速度。
“停车顺桨!”机长果断地下了命令。
张钦良屏住呼吸,凝神注视飞机的姿态。这是千钧一发的时刻!由于单台发动机停车,飞机拉力不平衡,飞行员迅速做出了反应,稳住驾驶杆,使飞机增速,收起落架,动作敏捷、准确、漂亮,转瞬间,飞机爬升到了400米高度。
一股兴奋的热流冲进了张钦良的心田:多么好的飞机!多么出色的飞行员!他不假思索,在笔记本上迅速草拟了一份电报稿:
“民航八大队、西安飞机制造公司:运七飞机首次单发起降试飞已经顺利完成。并请转告有关人员的家属。”
此时此刻,他想到的仍然是别人,而不是自己。
6点03分,飞机安全着陆了,激动的泪水模糊了人们的眼睛……
4月下旬,完成任务的张钦良从北京乘民航班机返回西安。
乘飞机对他来说已是常事了,但不知为什么,今天总有点异样的感觉。身为飞机设计工程师,在祖国的航线上坐的都是外国造的飞机,总觉得不是滋味。
他紧依舷窗,远眺天外,神思飞驰……
当他19岁考入北京航空学院时,第一次走进校门,那醒目的大标语“未来的航空工程师,欢迎你们!”曾深深激励着年轻人的心;当他23岁来到祖国的大西北,投身到航空工业建设中时,也曾被这鳞次栉比的厂房和银光闪闪的飞机所吸引。后来,当他听说敬爱的周总理为戴上国产手表、乘坐国产汽车而高兴,也为坐不上国产飞机而焦急时,他的心潮沸腾了。作为一个中国航空技术人员,他感受到肩上的责任和使命。他的志向、他的目标,凝聚到一个焦点上:为祖国航空工业的振兴而竭尽自己的力量。
现在,国务院、中央军委正式批准运七飞机设计定型投入小批生产。张钦良感到担子更重了。运七飞机毕竟还是“少年”啊!要扶持它健康茁壮成长,还要做大量工作。今后也还要研制性能更为先进的飞机。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