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阅读
  • 0回复

三中全会精神指引我们实现历史性的伟大转变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2-09-03
第3版()
专栏:

三中全会精神指引我们实现历史性的伟大转变
周子健
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隆重开幕了。这次大会在我党历史上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是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以来的一次最重要的会议。邓小平同志的开幕词,精辟地总结了我们党的历史经验,明确提出这次大会的任务和全党今后的努力方向。胡耀邦同志代表党中央所作的报告,对粉碎“四人帮”以后六年、特别是三中全会以来实现的伟大历史性转变作出胜利的总结,提出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宏伟目标,是我们为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而奋斗的纲领。
胡耀邦同志在报告中宣告:我国伟大的历史性转变已经实现。这个历史性的伟大转变,充分说明三中全会以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完全正确的,是我们取得拨乱反正重大胜利的根本保证。这个历史性的转变,符合全国的实际情况,也完全符合我们安徽的情况。自从1977年下半年中央解决安徽省委领导问题,派万里、顾卓新等同志来安徽主持省委工作之后,安徽的形势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特别是三中全会以来,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省委坚决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为肃清十年内乱所造成的严重后果,采取了一系列果断的措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万里同志到中央工作后,张劲夫同志主持省委的工作,省委在已取得的胜利基础上,继续贯彻执行中央的一系列指示,特别在经济建设和政治思想教育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发展了大好形势。
回顾历史,几年来,省委所做的工作,集中到一点:就是坚决果断地进行拨乱反正,从各个方面冲破长期“左”倾错误的严重束缚,坚持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具体部署上,紧紧抓住两个关系全局的根本问题进行拨乱反正,推动整个形势的发展。
一个根本问题是,在政治上坚决按照中央的部署,为解决十年内乱带来的极其严重的创伤,坚持不懈地进行斗争。几年来,在这个问题上,集中力量抓了四件事:第一,深入开展了揭发批判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的斗争。放手发动群众,排除一切干扰,以高屋建瓴之势开展揭批查斗争,取得了很大的胜利。第二,及时地纠正了大批冤假错案,落实了党的干部政策和知识分子政策。到目前为止,全省“文化大革命”中的案件,已复查结案的占99.86%,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第三,调整、整顿和加强了各级领导班子。经过几年的检验,大多数领导班子是有战斗力的。在1980年发生的洪水灾害,特别是今年出现的超过1975年8月的特大洪水灾害面前,各级领导干部挺身而出,坚决站在斗争第一线,带领广大群众同洪水灾害进行搏斗,确保了淮河大堤和各个水库安全渡汛,保护了人民的生命财产。第四,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不断同各种错误倾向和不正之风进行坚决的斗争。同时,抓住干部中的严重违法乱纪案件和某些干部利用职权搞特殊化的典型案例,向广大党员和干部进行党风党纪的教育,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正由于在这些方面进行拨乱反正,几年来,安徽的政治局面一直是比较稳定的,党的各项方针政策能够得到较好地贯彻落实。这是取得拨乱反正重大胜利,实现历史性的伟大转变的一个重要方面。
另一个根本问题是,在经济工作中,紧紧抓住农业这一环,坚定不移地纠正长期存在的“左”倾错误。小平同志在开幕词中指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过去犯“左”的错误,根本问题就是脱离中国实际;三中全会之所以正确,根本问题也就是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把马列主义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紧密结合起来。从安徽情况来看,安徽在经济工作中克服“左”倾错误,首先从农业突破。这对于带动整个经济形势的好转以至政治形势的好转,都起了重大作用。四年来,我省农村经济政策经历了一个历史性的变化。这个变化的实质,是对生产关系进行了大的调整,也是对农业经营管理制度进行了大的改革。这个调整和改革,是从政治上、思想上、理论上进行拨乱反正,持续地、深入地对“左”倾错误的农村政策进行了批判,从实际情况出发,不断总结群众在实践中的经验,使农业生产责任制在全省逐步发展起来。到目前为止,全省农村实行包干到户、包产到户的生产队已占总队数的97%。近年来,在完善责任制方面做了一系列的工作,在建立经济合同制、扶持贫困户、减轻农民负担、建立干部岗位责任制等方面,已经总结出比较系统的经验。对农村思想政治工作也有了加强,各地建立很多文化中心,这对农民进行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教育,起了很大作用。去年以来,全省农业生产责任制开始向林、牧、副、渔各业发展。现在,整个农村责任制已进入稳定完善阶段。在完善生产责任制过程中,不少地方已出现了专业户、专业工和各种新的经济联合体,时间虽然不长,却已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果。特别可贵的是,当今年遇到严重洪水和内涝灾害时,广大农民群众不顾自己家庭的安危和生产上受到损失,上百万人上堤抗洪抢险,日夜奋战在江堤、水库上;行洪区的群众,顾全大局,及时开闸、破堤分洪,确保了淮河大堤的安全。事实说明,那种认为搞包产到户,水利问题无法解决的观点,是没有根据的。
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建立,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农村经济的繁荣。三中全会以来,我省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递增10.8%,粮食总产量平均每年递增6.5%。1981年粮食总产量达到363亿斤,创造安徽历史最高水平。1981年度全省交售粮食94亿斤,比1978年增加33亿斤,商品率由1978年的20.4%提高到26%。三年来,全省净上调给国家的粮食37.77亿斤,平均每年调出12.6亿斤,比1963年到1978年十六年平均调出量6.16亿斤增长104.4%。今年尽管遇到了特大的洪水灾害,我们力争上调给国家的16亿斤粮食不减少。凤阳县从解放以来到三中全会以前,粮食总产量每年一直在1.7亿斤上下徘徊。实行“大包干”的几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去年粮食总产6.4亿斤,交售粮食2.35亿斤,商品率达36%,每户平均交售2,500斤。这在凤阳的历史上是个奇迹。近年来,全省的经济作物和多种经营也有较大的发展,农业结构发生了变化,开始向良性循环的方向发展。随着生产的发展,农民的收入增加,生活得到了较大的改善。1981年人均收入(包括家庭副业)199.69元,比1980年净增71.26元。全省有24个县(市)人均收入达到了300元以上,其中400元以上的有五个县。按照这个发展速度,就有可能提前实现胡耀邦同志对我省提出的到八五年农村人均收入达到“二、三、四、五”百元各占四分之一的要求。
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出现了农业促工业、促商品和促进其他事业发展的新局面。安徽的轻纺工业过去的基础是很差的,近几年来,已有了新的起色。1979年以来,轻工业产值平均每年增长11.1%,1980年,轻工业产值在整个工业产值中的比重,第一次超过重工业,1981年产值所占的比重已上升到56.6%。今年上半年,轻工业产值比去年同期增长18.3%。流通领域的问题,特别是卖粮难、卖油难以及工业品下乡等问题,正在逐步解决。
经过拨乱反正,认真落实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当前安徽的政治、经济形势是好的,为全面开创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局面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尽管我们目前还存在不少问题,还有很多困难,但我们有信心有决心进一步把安徽的工作搞好。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我们一定认真宣传贯彻“十二大”精神,贯彻执行胡耀邦同志提出的党在新时期的方针任务;切实抓紧抓好小平同志提出的四件极其重要的工作,做到在今后五年内,实现财政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实现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实现党风的根本好转,为实现“十二大”提出的宏伟的战略目标而努力奋斗。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