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阅读
  • 0回复

浏阳人民的长工——访问出席党的十二大代表陈再仁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2-09-04
第3版()
专栏:

浏阳人民的长工
——访问出席党的十二大代表陈再仁
本报记者 林里
应了读者的要求,我来湖南访问陈再仁。
陈再仁,出席党的十二大代表,湖南省劳动模范,浏阳县委书记。
他,浏阳龙潭人,在基层工作多年。他,身强力壮,心宽体胖,谈笑风生,豁达开朗。那黑红黑红的脸庞,那黑红黑红的臂膀,说明他承受了过多的阳光照射。他,脚蹬胶质草鞋,裤腿挽到膝盖以上,一副随时随地都能下田、开工的架势。那满头白发,该是操劳过度的象征吧!?其实,他才五十二岁。
从十三岁开始,他给地主放牛,给富户打工,直到浏阳解放。
现在——人们说他是浏阳人民的长工。
1977年,陈再仁走马上任,做了浏阳县委书记。上任后的第一件事,是调查研究,了解情况。当他发现牛石公社问题较多,群众生活还有困难的时候,他去了困难最大的花树。他走进一户农家,看见三个孩子,围着一锅野菜,当饭充饥。孩子的父亲,外出打工,谋生去了。孩子的母亲,病倒床头。陈再仁细心观察,耐心询问,才知道他们已经断粮。
陈再仁走进另一户农家,黑洞洞的房间里,三个孩子偎依在一张床上,没有被褥,没有蚊帐。大一点儿的女孩,一眼看见来了干部,哇的一声哭了出来,直扑到陈再仁脚下。孩子的父母双亡,生活陷于绝境。
花树,这个小小山村,41户当中,竟有29户缺粮。
十年浩劫给人民带来的苦难,陈再仁当然清楚。但他万万没有想到,灾难是如此深重,如此令人痛心、不安。陈再仁向县委汇报,说了自己的感受,还建议组织工作组。他背起行李,到花树蹲点去了。
陈再仁长期在基层工作,养成就地参加生产劳动的习惯。来到花树,他跟群众一起,犁田、播种、育秧、割稻、打谷……农民干什么,他干什么。连送公粮、卖余粮,他也挑着谷箩,把亲手收获来的稻谷,送到收购站。
插秧时刻,花树的三个插秧能手,要同陈再仁竞赛。他们讲好标准,谈妥规格,同时下田,同时起步。结果,陈再仁最先插完,第一个上岸。
中耕季节,农事较闲,陈再仁回县开会。会议结束的那天,陈再仁见天色尚早,便担起粪桶,掏满粪水,把满满两桶粪肥从县城挑到花树,行程24里。
陈再仁带给花树的,当然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劳动力。他是县委书记,他在这里指导全县工作,动员人民,组织群众,向困难挑战,向生产进军。同时,他还带来了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使落后的花树,在推广优良稻种上走在前面。陈再仁自己经营的那块杂交稻,成了花树周围所有稻田当中最好的一块。连路过花树的汽车司机,也停下车来,品评一番,赞美一番。
于是,“县太爷”挑大粪,“县太爷”送公粮,“县太爷”下田插秧等等消息,传遍浏阳,成为美谈。
陈再仁在花树蹲点的头一年,稻谷产量由上年的14万斤,增长到22万斤,人均收入由38元增长到67元。第二年,稻谷产量高达28万斤,人均收入96元。
转眼之间,陈再仁担任浏阳县委书记已经六年。六年当中,他到过五个村镇蹲点。其中,已经结束的四个点上,光是稻谷产量,就增长50万斤。
这些年,浏阳县委每年都要作一次农村调查。每年都要根据调查所得,找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然后,常委们分头下乡、蹲点,直到问题解决才收兵回县,安排来年工作。1980年调查,发现全县有699个生产队人均收入不到60元,而且多在边远山区。县委决定抽出大批干部,分赴18个山区公社帮助工作,同时拨款30万元,粮食200万斤支援贫困队,为改变山区面貌打下基础。
今年农村调查的课题,是生产责任制全面铺开以后,农村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包产到户以后,国家干部还要不要参加生产劳动?到哪里劳动?……陈再仁用他的行动作了回答。
县城北面,稍微偏东一点的地方,有个溪江公社。它的新屋生产队,有个67岁的老人,叫陶元佑,是个又瘦又矮的小老头儿。早年当长工,六十年代初期,一场大火,烧掉他多年积蓄下来的东西,他只身来到新屋,在亲友帮助下重建家园,娶了妻。结婚晚,孩子多,夫妇二人加上五个孩子,是个7口之家。前些年的“大锅饭”,确实帮了他的大忙。陶元佑也一心一意为集体。队里叫他做什么,他便老老实实,认真负责做什么,从不挑肥拣瘦,从不讲价钱,是众所公认的好社员。可是,对于包产到户,他就不那么热心了。这也难怪,他已不是全劳力,孩子还没有长大。再说,他当了二十多年的好社员,多是听从别人指挥,从不操心谋算。连化肥怎样使用,农药怎样配置,他都不懂。他拥护责任制,但希望再过五年,等儿子长到18岁,再包产才好。……责任制势如破竹,一下来到了新屋。陶元佑勉强包了七亩七分田。怎样耕种?他发了愁。
浏阳县委确定今年的工作重点,是抓专业户、重点户、困难户。他们开大会,表扬那些养猪的、养鸡的、养鸭的、养鱼的、养兔的、造林的、种树的……,奖励那些一年收入超过一万元的“万元户”和年产稻谷1万斤以上的“万斤户”。一年出售万斤粮的也奖励。对于一造完成全年征购粮、三超粮、爱国粮的,既表扬又奖励。这一来,农村热气腾腾,欢天喜地。农村秀才再次施展他们的创作才能,编了顺口溜:政策好,人努力;富了大集体,活了小自由。还有人写诗:交足国家,留够集体;剩得再多,也归自己。
困难户呢?县委分析,困难户约有10%,要求每个共产党员帮一户。国家干部要到困难户家里去劳动。陈再仁首起响应,严格履行党员义务。他跟县委办公室副主任秦哲纯,负责帮助陶元佑。
在陶元佑家里,陈再仁不仅参加生产劳动,而且还要出主意,订计划,俨然成了陶元佑的“管家”。哪块田种稻,哪块田从事多种经营;用什么谷种,买多少化肥;添置什么农具,准备什么农药……这一切,陶元佑这个一家之主,说不出道道,要靠陈再仁代劳。
春耕,陈再仁替陶元佑选种,育秧,肥田,插秧。夏收夏种,又帮他割稻,打谷……。陶元佑家的肥料不足,尤其缺乏土杂肥和有机肥。陈再仁回到县里,找来粪车,把县委机关的大粪,掏在桶里,装在车上,一天运了四次。
陶元佑含着眼泪说:“做梦也没有想到,县委书记会来帮我种田。”
陈再仁把陶元佑包的七亩七分田,分出三亩八分,试办丰产田。结果,早稻亩产1,050斤,加上陶元佑自己耕种的部分,共得干谷6,578斤,比去年全年分到的口粮多得多。根据晚造种植面积和生长情况,今年,陶元佑起码能收万斤谷。陶元佑“做梦也没有想到”,他也终于享受到了一造完成全年征购粮的光荣和喜悦。
陈再仁走到哪里,就在哪里劳动。
哪里有困难,陈再仁就到哪里蹲点。
陈再仁到哪里蹲点,哪里就增产、增收。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浏阳县制订了干部《劳动手册》。后又改为《考勤手册》。考勤,还要由考勤员签字。书记、县长,谁都不能例外。考勤结果,还要向全县通报。陈再仁的“手册”表明,他曾有过一年劳动86天的纪录。另一年,稍少一点,78天半。要是用出勤标准来衡量,多数年月是全勤。——为了避免过头话,就说全勤年月多,缺勤年月少吧!星期天,他很少休息,过年过节,也不能全休,因为他是县委书记。
浏阳干部都知道,要是连续开上几天会,陈再仁便坐卧不安,象是缺少了什么东西。他会利用会后饭余,到田间干一两个小时,或者利用夜晚,到他的点上,住上一宿。陈再仁说:“你可别小看这一夜晚呀,一到了点上,群众想什么,县委应当做什么,就全都一清二楚。”
浏阳县推广生产责任制,晚了一年。陈再仁在小会上作自我批评,在大会上承担责任。其实,他也有难言之苦。湖南从1959年起,反右倾,批判“三自一包”,一直到“文化大革命”,运动一个接着一个,“左”的影响越来越深,群众吃尽了苦头,给基层干部留下了可怕的阴影。
群众要求实行双包生产责任制的迫切心情,陈再仁比谁都清楚。但他一想到六十年代的大清查,大动荡,就不能不有所顾虑。生产责任制排山倒海,席卷全国。浏阳,开始在山区试点,在稻田以外的地段上试验。他们要看一看。直到今年,才全面铺开。尽管事情已经过去,陈再仁还是又一次检讨。说责任制搞得晚了,责任在县委,责任由陈再仁承担。
纵观浏阳全局,1977年以来,陈再仁担任县委书记以来的浏阳,经济发展的速度,是前所未有的。六年时间,粮食产量每年递增5,000万斤。今年,粮食总产可望达到历史上的最高水平。六年间,粮食每年平均增长率为6.26%,恰好和1949—1957年的平均增长率相同。现在,浏阳城乡的群众热情,只有土改后、合作化初期可以相比。
粮食生产快,多种经营发展更快。1962年,浏阳国民经济总产值中,粮食产值高达81.8%。今年,尽管粮食产量达到了历史上的最高水平,但粮食产值却降到41%。就是说,浏阳的经济构成发生了变化。工副业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阔步前进。
今年,是浏阳全面实行双包生产责任制的第一年。光是早稻,就增产8,200多万斤,比以往五年全年的增产比例都高得多,出现了许许多多一造超千斤的丰产田,一造完成全年公购粮的社、队、户,比任何一年都多。
六年前,扑倒陈再仁脚下嚎啕痛哭的孩子,如今有了自行车,住上了新房。(附图片)
图为陈再仁(右)在田间调查水稻病虫害。
黎善绍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