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阅读
  • 0回复

在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2-09-04
第8版()
专栏:

在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
维吾尔族珍珠“达瓦孜”
呼和浩特体育场的看台上人山人海,数万名观众睁大眼睛看司迪克·阿西木师徒表演惊险绝技“达瓦孜”(高空走绳)。
相传一千四百年前,南疆一座高山上有三个女巫神,经常残害百姓。一位勇士踩绳上山,以横竿为武器,在空中同女巫神搏斗,为民除了大害。为纪念这位勇士,产生了“达瓦孜”这项体育活动。
不久前,司迪克·阿西木的徒弟五十三岁的奴拉洪·阿西木在新疆表演“达瓦孜”时,一位年近百岁的维吾尔族老大爷赠他一串念珠,对他说:愿我们的“达瓦孜”象念珠一样不断线,世代传下去,放射出更灿烂的光辉。
在体育场中央立着一根30米高的大竿,一条80米长的绳索,一头系在竿顶,一头斜系在钉入地下的铁钩上。表演开始时,奴拉洪身着紫红色锦袍,头缠淡绿色方巾,手拿长横竿,在悠扬的唢呐声和维吾尔族古典乐曲的伴奏下,跳着维吾尔族轻盈舞步,沿绳而上。在悠悠晃晃的绳上,奴拉洪用红布蒙住双眼,时进时退,如履平地。忽然,奴拉洪双脚踩空,两腿滑下索道,从高空坠地,观众吃了一惊,可他安然无恙。他的徒弟、十三岁的买买提,也不亚于老师,只见他快步登上绳索,时而跳跃翻腾,时而金鸡独立,时而盘膝危坐。他们熟练的高空技艺和精采表演,博得了观众的热烈鼓掌。
芦笙响,粮满仓
十几名吹奏着芦笙的苗族运动员,忽蹲,忽跳,忽翻,忽滚,明快的节奏,优美的表演,一下子把观众带到了遥远的贵州苗家村寨……。
“跳芦笙”是苗族人民历史悠久的传统体育运动,据郭沫若同志考证,它早在秦汉时代就出现了。苗族人民生活中离不开芦笙,每当遇到喜事,大家都边跳边唱,常常通宵达旦。可是,在十年动乱中,苗族社员囤里无粮,手中缺钱,整天愁眉苦脸,哪还有心思跳芦笙啊!党的三中全会的春风吹到了云贵高原,贵州省农村推行生产责任制,生产迅速恢复和发展。“芦笙响,粮满仓”,现在苗族人民的芦笙越吹越响,日子越过越舒坦。
草原疾蹄寻佳人
运动场上,姑娘提缰催马飞驰,小伙子扬鞭紧追。小伙子好几次想和姑娘说话,都被机智的姑娘摆脱。小伙子不死心,仍催马设法接近姑娘,不想已到终点。小伙子一看不好,掉转马头,直奔回程。这时,姑娘紧追小伙子,只见她高举马鞭,不停地朝小伙子狠命抽来。小伙子欢乐地忽而镫里躲藏,忽而鹞子翻身,招引着姑娘冲过终点。这时,观众台上爆发出一片掌声和欢笑声。
这是在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哈萨克族运动员表演姑娘追的情景。
在新疆,姑娘追是哈萨克族男女青年求爱的一种形式。每到草原赛马盛会,姑娘们便打扮得花枝招展,小伙子也装束得十分整齐。小伙子都想参加姑娘追比赛,找到一个可心的姑娘。姑娘若有情,便可用鞭子表达自己的爱情。对有情人,狠抽鞭子,轻轻落下,从此成为终身眷属。
本报记者 金淑生 林文堂 王增海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