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0阅读
  • 0回复

马六甲海峡眺望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2-09-05
第7版()
专栏:海外游踪

马六甲海峡眺望
杨木
海风携带朝雾,吹拂我的衣襟;白浪卷起沙粒,拍击古老的堤岸。展目眺望,曾在我儿时梦境中隐现的马六甲海峡啊,现在却在我面前闪动了。
长800公里、最窄处40公里的马六甲海峡,涵着深25米至113米的海水,从东南向西北滔滔流去,明朝伟大航海家郑和于1405年第一次下西洋时就从这里经过。记得当我刚上小学的时候,一位马来亚华侨就向我讲述过三保太监下西洋到达马六甲的故事,以及遥远的马六甲的奇风异俗。我望着远处海面上的几个岛屿,好象看到这位友好使者当年率领二万七千多名水手,乘坐62艘“宝船”,飞速行驶,破浪而来。那时,扼海峡要冲的马六甲作为马来王国的重要港口,还只是一个小村镇。这位中国使节给马六甲带来了友谊、文化和商品,撒下了中马人民友好的种籽。中国的建筑艺术、风俗习惯、语言文字就在这里生根,并与马来文化相融合,成为这个国家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如今,我在街上看到的不正是这样吗?马来西亚的古老清真寺与中国寺庙并立,广东的蠔煎与清真的羊肉串同在一个食摊贩卖,马来语与福建话同时飞进耳穴……但是,最能象征中马人民友谊的莫过于“宝山亭”、“中国山”和青云亭了。自然的美加上闪耀着珍珠般光彩的动人故事,使这些古朴的所在披上一层奇幻的轻纱。
“宝山亭”就是三保公庙,位于马六甲市南面。这座大门不算奇伟的庙宇,却寄托着马六甲人民数百年的怀念及四方游客的崇敬。庙门右侧一棵硕大的热带乔木掩映着门匾上“宝山亭”三个金灿灿的大字。飞檐上的彩龙戏珠瓷塑与黄瓦、红柱、白墙相配,据说这是象征三保公驾飞舟破白浪的情景。中堂深处供着润颜白髯、金冠黑靴、战袍飘飘的三保公泥塑坐像。守庙老人告诉我,郑和首次到马六甲只有35岁,但最后一次来时已是年逾花甲了。为了纪念他的辛劳,当地居民决定塑他的老年像。
相传郑和在马六甲时常饮此庙右旁的井水。历代人民把此井视为宝井,并在宝井旁建筑“宝山亭”。这个宝井历经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兵祸,人民奋勇保护,筑以高约4米的护井围墙。我信步来到宝井旁,令人惊奇的是有着五百七十多年历史的古井依然泉水清澈,在一米多深的井水中沉积了许多铜钱。游人告诉我,三保公曾饮此水而不忘马六甲,多次来访。后人就认为饮水者必思源,远航者饮此井水定会平安归来,于是演变为饮水保平安的迷信。后来,因求饮的人太多了,当局把井用钢丝网封住,人们便以投铜币代替饮水。导游的木牌上写道,此井正名为“苏丹井”,俗称“三保公井”。
说起“苏丹井”,又引起另一段故事。十五世纪六十年代,中国皇帝把他的女儿嫁给当时马六甲苏丹曼斯·沙。中国公主带着500侍女和大批珍宝乘船而来。苏丹划出马六甲一块65公顷的山地赐给中国公主构筑宫殿,并把那座山命名为“中国山”,把山旁的宝井赐称“苏丹井”。“中国山”上的宫殿遗迹已湮没无存。
我走向青云亭。青云亭(见左图),当地人叫观音堂,坐落于市西南一条陋巷深处。具有四百多年历史的这座精美庵堂居然保存完好,雕梁画栋,黑漆为底,泛着金红毫光。观音、海瑞木雕,形象生动,似刚浮海而来。一位当向导的老尼对我说:“这是马来西亚最古老的中国庙宇,全部木结构。马来西亚楠木和中国艺术相结合,真是友谊的杰作。几百年来,帝国主义在马六甲反复争夺,要完整地保存这庵堂,多么不容易啊!”
老尼的叹息勾起我对那段苦难历史的回忆。
从1511年至1963年,马六甲这个战略要地曾先后遭受葡萄牙、荷兰、英国、日本的统治。四百五十二年的凄风苦雨在马六甲土地上留下创痕斑斑,而曾经耀武扬威于当年的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统治者的遗址仍存。那一色粉红砖墙的钟楼和古老楼房是十七、十八世纪曾在马六甲不可一世的荷兰统治者的衙门,那建于1904年的维多利亚喷水池是曾两度奴役马六甲人的英帝国主义者炫耀其侵略武功的遗物……沿着惹兰戈达路前行,一切酷似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些旧租界的海滨,有外国银行、教堂、别墅、足球场、炮口朝向海面的旧炮台。
但是,马六甲河河口码头却是一派新兴的气象。河里如鲫的木船为装卸货物而忙碌,码头防浪堤外的海面上停泊着几艘外轮,旅游中心新大楼矗立于海边。这说明,1963年独立后的马来西亚正在努力发展民族经济,说明主权归属马、新、印尼的马六甲海峡的地位日趋重要。
黄昏的烟霭蒙上了波光渐息的马六甲海峡。我站在马六甲河河口的堤岸上长久地向海峡眺望,默祝这深邃难测的海峡排除霸权主义角逐的风浪,永远和平、兴旺。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