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9阅读
  • 0回复

在沉默中再现世界——看马赛尔·马尔索的哑剧艺术表演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2-09-10
第6版()
专栏:

在沉默中再现世界
——看马赛尔·马尔索的哑剧艺术表演
本报记者 郑园园 王芳
法国著名哑剧表演艺术家马塞尔·马尔索和他的助手在全世界作过5次巡回演出,足迹遍及五大洲40多个国家,最近第一次来到中国表演。
在中国戏剧界召开的座谈会上,戏剧家协会秘书长刘厚生笑吟吟地对马尔索说:“我国著名诗人白居易写过一句诗:‘此时无声胜有声’,这句诗赠送给你是再恰当不过的了。”
马尔索给首都观众带来的哑剧是一种无声的表演艺术。它不借助语言,也不要许多道具,仅仅依靠演员形体的活动变化,来模仿人的动作、神态,表达人的情感。所以,人们称它是“沉默的艺术”。三十多年来,马尔索以他的天才表演,创作了上百个哑剧艺术形象,成为欧洲和世界上哑剧表演艺术的大师。
马尔索在首都舞台上演出的十几个独哑剧目,体现了哑剧表演的不同风格,有写实主义的,也有象征性的。在《雕刻家》一剧中,他塑造了一个醉心创作的艺术家形象。艺术家先是低头构思,待形象孕育成熟,他精神亢奋,手指灵活地捏着粘土,精心地雕塑作品,来回地端详琢磨。雕刻完了,他兴奋、激动,十分喜悦。尔后,他渐渐陷入沉思,也许,又开始酝酿新的形象了。在《创造世界》一剧中,马尔索通过舒展的手臂、颤动的手指,表现出万物苏醒的生动场面。在这些表演中,马尔索对于人物感情的把握、对力量的控制都极其准确。通过“动作的语言”,他把看不见的物体变幻成可以感觉、触摸得到的,在有限的空间为观众开拓了无限的想象的天地。这“沉默的艺术”成功地消除了语言障碍,使台上台下感情相通,观众席中不时发出啧啧的赞叹声和热烈的掌声。
马尔索的哑剧是为“下里巴人”演出的大众化艺术。马尔索诙谐地说:“在法国,歌剧是贵族,哑剧是无产者。”马尔索创作的哑剧形象大多是不惹人注意的“小人物”,是生活中普普通通的人。在《伟大的艺术家》一剧中,他塑造了一个潦倒落魄的街头琴师,虽然他的琴声扣人心弦,观者如堵,但是一曲终了,连一个子儿也没得到,阔人大摇大摆地掉头便走。马尔索通过各种身段、姿式和表情,把西方社会的世态炎凉表现得淋漓尽致。
马尔索哑剧的表演风格清新、明快,带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抒情意味。他擅长表现人物内心的感情,能够模仿各种身份的人的动作,乃至大自然的千姿百态。大海的波涛起伏,林中的百鸟飞翔,蛇的蜿蜒爬行,这一切,通过他的动作,都变得栩栩如生。
1947年,马尔索创作了大型哑剧《比普》。三十多年来,比普成为法国妇孺皆知的艺术形象。艺术家通过比普的历险,模拟各种人物,如瓷器商、植物学教授、溜冰舞演员、斗牛士和战死疆场的士兵,来表现他对世界和人生的观察和思考。
马尔索热爱这一大众艺术“哑剧”,是因为他来自社会的底层。1923年,马尔索出生在法国斯特拉斯堡,他的父亲是屠夫。他经常同普通的人们交往,听他们谈笑,看他们劳作,观察他们的一举一动。从很早起,马尔索就产生了要表现这一群普通人的愿望。
马尔索在首都的首场演出结束后对记者说,对于中国,他早就心向往之,探访东方文化艺术宝库,是他的宿愿。谈到对中国观众的印象,马尔索连连说:“印象太好了!剧场里那么安静,他们在仔细地欣赏,在认真地思考,他们看懂了,就笑,就鼓掌,我感谢中国观众。”(附图片)
《驯兽者》一场表演。
新华社记者 张生贵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