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阅读
  • 0回复

狠抓经济效益 实现宏伟目标——辽宁代表团小组讨论侧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2-09-11
第2版()
专栏:

狠抓经济效益 实现宏伟目标
——辽宁代表团小组讨论侧记
本报记者 翟启运
“辽宁要发挥重工业基地的优势,为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作出贡献”。这是参加党的十二大的辽宁代表团在讨论胡耀邦同志的报告时发表的一致看法。
建国三十多年来,辽宁在国家的支持下,已经建成以冶金、机械、石油、化工、煤炭为主,工业部门比较齐全,基础比较雄厚的工业基地。工业总产值仅低于上海和江苏,居全国第三位,上交国家利润和税收仅次于上海,居全国第二位。许多代表畅谈如何落实十二大精神,为实现“两个倍增”的宏伟目标作出应有的贡献时,都强调要立足于现有企业,发挥重工业基地的优势,为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贡献力量。
谈立人副省长认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面高涨,应该是在经济效益显著提高的基础上的高涨。拿辽宁来说,就是要发挥重工业基地的优势,立足于现有企业,提高经济效益。他说,辽宁的工业生产在国民经济调整中,保持了一定的速度,1979年增长了6.1%,1980年增长了8%,去年增长速度基本上和上年持平。但是,经济效益差,各方面的经济指标都低于历史最好水平。例如,1981年每百元固定资产实现的产值为83.9元,比1965年减少17.9元,如果能达到1965年的水平,全省工业产值可以增加49.2亿元;1981年每百元固定资产和流动资金实现的利润和税收为23.78元,比1965年减少8.79元,如果达到1965年的水平,每百元一年可以增加利润和税收30.8元。由此可见,经济效益的潜力很大。要为振兴经济打好基础,提高经济效益势在必行。
进行技术改造,是充分挖掘现有企业潜力的最根本的途径之一。鞍山钢铁公司经理殷渊同志在发言中认为,对老企业进行技术改造,不仅比新建企业来得快,而且在经济建设上也比较合算。建国三十多年来,国家用于鞍钢扩建的投资52亿元,形成了670万吨钢的生产能力,而鞍钢上交的利润和税收达到259亿多元,为总投资的5.5倍。三中全会以来,鞍钢调整了服务方向,依靠自己的力量,进行了一些局部的技术改造,使消耗下降,经济效益有了明显的提高。1981年和1978年相比,固定资产仅增加1.3%,利润就增长了19%,节约煤炭100多万吨。如果再花点本钱,对鞍钢进行技术改造,就可以使鞍钢在“六五”期间形成700万吨钢的综合生产能力,有一半主要产品的质量,可以赶上目前世界的先进水平;到“七五”期间,可以形成800万吨的生产能力,全部产品质量就可以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搞好企业的全面整顿,提高管理水平,也是实现这一宏伟目标必不可少的措施。阜新矿务局党委书记张英华,以这个局全面整顿企业的经验,来说明整顿企业势在必行。阜新矿务局经过企业整顿,局领导由原来的16人,减少到9人,机构由原来的23个减少到16个,机关干部精简了20%,8万职工中抽出了6,000人参加学习和轮训。经过初步整顿,煤炭产量大大提高,今年上半年就超产10万吨,资金亏损减少1,000万元。张英华同志说,整顿出人才,整顿出劳力,整顿出资金,整顿出效率。
耀邦同志在报告中提出的本世纪末的宏伟目标,激励着代表们。许多代表激动地说:我们看到了光明的未来,对前途充满了信心和勇气。他们分析了辽宁的情况,一致认为,到2000年使工农业年总产值翻两番,辽宁同全国一样也是有能力实现的。由于辽宁重工业比重大,调整的任务繁重,他们计划在前十年打好坚实的基础,为后十年经济振兴作好充分准备。省人大常委会主任、七十七岁的黄欧东同志,虽然年逾古稀,精神却不减当年。他认为,十二大提出的战略目标是宏伟的,要把它变成现实,任务也是艰巨的。但是,只要全党团结一致,坚定不移地照这次大会确定的方针办,“两个倍增”的实现,在辽宁是可以办到的,在全国也是完全可能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