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1阅读
  • 0回复

淮河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0-10-17
第2版()
专栏:资料

  淮河
萧颖
黄河淤填了出海道
淮河现在是一条没有尾巴的河流,它的出海道在明朝就被黄河夺去了。在没有失去出海道以前,淮河虽然也有泛滥,但为害不大。流域内灌溉便利,农产丰富,有“江淮稻粮肥”的谚语。自一一九四年(南宋光宗绍熙五年)黄河在阳武故堤决口,一部分水经南清河流入淮河后,淮河才常常泛滥成灾。到了一四九三年(明孝宗宏治六年)黄河北流的水被堵塞,淮河的入海道全部被夺去。淮水就只好另找出路,把淮阴、濠、泗间的农田淹没,储蓄水流,后来又淹了泗洲城,形成今日约二千七百平方公里的洪泽湖。黄河夺淮后,经过三百六十二年,到一八五五年(清咸丰五年)又在铜瓦厢决口,循现在的河道入海,但所留下的淮河入海道已被淤塞的高出两岸平地,不能排泄淮河水流了。从此以后,淮河的灾患更加严重。康熙六十一年间,平均两年遭一次大水。乾隆十一年至嘉庆元年五十年间平均三年遭一次大水。道光二十四年到光绪七年,也是平均三年一次大水。一九一六年、一九二一年、一九二六年、一九三一年的几次水灾更大。尤其是一九三一年的(民国二十年)最重。豫、皖、苏三省被淹田地七千八百万亩,占淮河流域耕地面积的十分之四。灾民约两千万,占淮河流域人口的十分之三。按当时物价估计损失值六亿元银币。
蒋介石留下的灾难
一九三八年,蒋介石在河南花园口掘开黄河大堤,黄水挟泥沙从贾鲁河、颍河倾泻入淮。黄河入淮八年,使淮河北部支流淤塞,干流浅阻,洪泽湖垫高,破坏了淮河水系的全部;使沿淮各地经常遭受水患。据一九四九年河南省农业厅统计:黄河决口时,豫皖苏三省当年就有一千七百余万亩农田被淹,六百一十余万人民流离失所。黄河虽于一九四七年挽回故道,但它所留下的恶果却促成了今年皖北大水灾。
今年六月下旬到七月中旬,淮河流域全境连续暴雨,超过一九三一年同时期降雨量。
新蔡六月二十六日到七月五日降雨三七五公厘,超过一九三一年七月雨量五五公厘;正阳关六月二十七到七月十九日降雨六二八·三公厘,超过一九三一年七月一三七·四公厘;蚌埠六月二十六日到七月二十日降雨五三二公厘,超过一九三一年七月四三·五公厘。因此正阳关以下,淮河水位直线上升,七月十八日形成最高洪水峰,正阳关水位高达二四·七四公尺,比一九三一年最高纪录高出○·六九公尺。河堤遂漫溢溃决。各支流受干河水流顶托,不能下泄。皖境颍、渒、淝、茨、浍、沱……二十余条大小支流也全部泛滥。共淹了二十七县,三千一百六十二万亩农田,九百九十八万人受灾。
雨量集中过巨乃是造成此次水灾的基本原因。黄河淤高河道助长了这次灾难的形成,以蚌埠为例,本年实测洪水流量为八四三七秒立方公尺,比一九三一年最高纪录少一八八秒立方公尺,而水位却超过了一九三一年最高纪录的○·九八公尺。
淮河的自然概况
淮河发源于河南桐柏山,流到洪河口约三百七十五公里。入安徽境,北有洪、颍、淝、涡、浍、沱、濉等支河,南有史、渒、池等支流,长约四百七十公里,流域面积共十六万六千一百平方公里。洪泽湖原有两个出口,一从三河流经高邮湖宝应湖,南流至三江营入长江;一从张福河,东行入海,但此路现已淤阻。
淮河流域七八月为多雨季节,每月下雨天多达十五天到二十天,每月最大雨量从三百公厘到七百公厘不等,平均约四百公厘左右。也有二十四小时暴雨量达到二百公厘以上的。淮河上游西北是外方山脉,西部是伏牛山脉和桐柏山脉,西南是大别山脉和天柱山脉。中下游是一片大平原,坡度很小,水流缓慢,宣泄不畅。淮河的支流又很多,像车辐似地向淮河集中,各支流的洪水,几乎同时注入干河,造成巨大的流量(按淮河最大洪水量约在一万五千秒公方左右)。可是自洪河口到洪泽湖的干流河槽仅能容最大洪水量的一半,而下游洪泽湖的两个出口,又远不能排出如此巨大水量。于是每遇洪水时,干河水不能泄出,各支流也被顶托倒灌,于是淮河干支流同时泛滥,河南、皖北遍地成灾。
洪泽湖水位升高时,直接威胁着洪湖大堤,其经三河流入高宝湖的水量也加多,同时抬高了里运河的水位,使运河东堤受大力撞击,加大了运河泛滥的危险,在不得已时,只好开放归海各坝,分泄洪水。归海坝以东,并无泄水的河运,开坝后,水行平地,淹没农田。如不开坝,运河东堤溃决,里下河一带将全淹没,像一九三一年的情形,为害就更大了。淮河流域北部产麦、豆、高粱、芝麻。南部产水稻。
治淮的经过
清末时,淮河水患严重,许多人呼吁治淮。一八六六年(同治五年)睢宁县学训导丁显提出复淮故道的意见。封建统治阶级,虽也虚张声势,成立“导淮局”,但不愿拿出钱来。一九○六年(光绪三十二年)张謇作导淮标本兼治文上书两江总督端方,端方为遮人耳目,密令测量员加高测绘图上安东一带的旧黄河道,说河身太高,工程不能举办。
民国初年,盘据淮河流域的军阀则企图以治淮为名,取得借款,作为内战的资本。于是有一九一四年美国红十字会工程团调查后的导淮入江计划。一九一九年广益银公司代表水利工程师费礼门勘查淮河运河后的导淮入海计划。当时安徽水利局、全国水利局也订出计划。一时治淮呼声很高,却不见行动。一九二九年国民党政府,也成立了导淮委员会。导了八年,水灾还是不断,并没有任何成绩。却在一九三八年扒开了黄河,给治理淮河带来了更大的困难。
过去导治淮河的计划,大致不外三种:入江、入海、江海分疏,每个计划主张导治的路线又各有不同,但大部偏重于整治尾闾,急急于给洪水找出路。仅仅注意到水害的防治,而忽略了兴利一方面。一九三一年十月导淮委员会提出以防洪为主,并顾及农田灌溉及航运的导淮计划,主张以江海分疏为原则,整理入江水道泄水六千到九千秒立方公尺,下剩的水量蓄于洪泽湖。为保持洪泽湖水位不超过十六公尺,故开辟入海水道,以洪泽湖水位在十五公尺时泄水一千五百秒立方公尺为工程标准。中上游则裁弯取直,开宽过狭河道。同时在干河设闸便利航运,引洪泽湖及中运河水灌田四千万亩。这一计划虽较过去稍见进步,主要的还是消极防治。但在过去的反动统治下,就连这一消极防治的计划也是不可能完成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