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3阅读
  • 0回复

在“蝎子行动”背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2-09-12
第7版()
专栏:

在“蝎子行动”背后
袁先禄
7月19日晨,华盛顿的实业银行在信箱里发现这样一张便条:
“定于中午12时整打劫你行。速放1万美元于进口门道的地毯下。不准派人看守,不准报告警察。否则,小心你们的性命……”。
便条最后的署名是——蝎子。
这些年来,早已为频频发生的犯罪案件弄得惶惶不安的美国人,随着社会犯罪率的增加,生活的安全感受到了日益严重的威胁。据美国联邦调查局统计,从1977年到1981年,犯罪率增加了22%。去年全国平均每24秒钟就发生一起危险的犯罪案件,其中抢劫案尤为严重。今年的情况看来仍然不妙。
如今冒出了这么一个气势汹汹的“蝎子”,惊弓之鸟的治安当局不免又神经紧张起来,于是如临大敌,预设埋伏。
中午12点整,3个穿着旱冰鞋的男孩子走进这家银行,蹲下身子揭开门道的地毯。就在这一瞬间,埋伏在门道左边的警察冲出来把他们逮住了。警察还在门外逮住了另一个把风的男孩。这4个男孩中,两个8岁,两个11岁。
“几个毛孩子会来打劫银行?这次‘蝎子行动’后面一定有大人主使。”警察作出这样的判断。于是,紧张的讯问、调查开始了。几天之后,情况搞清楚了。“蝎子行动”的成员还有两个女孩子,一个11岁,一个13岁。但是,这群孩子的家长都不知情,也没有任何成年人参与。
原来,发起这次“蝎子行动”的是一个11岁的男孩子。他和几个小伙伴一商量,大家都说“行!”说干就干,4个男孩子就开始写恐吓信。他们估量这次行动的成败,满有把握地说,钱一到手就穿着旱冰鞋飞快地溜掉,银行里的人拚命追也追不上,这多么好玩!13岁的女孩走过他们身边,见他们边说边笑边写,也被吸引进来了。她拿过写好的便条一看,语法不通,别字不少。她说,那个11岁的女孩英文水平高,写字也老练,让她去改一改吧。经过修改重抄的便条当天夜间扔进了银行的信箱。警察看了便条的行文和字迹,还以为是出自成人的手笔呢。
对这群毛孩子的胡作非为,警方没有当作刑事案件处理,而是交给家长严加管教。大吃一惊的家长们把自己的孩子好生责骂了一顿。几个男孩子挨了揍,有的还被罚整个暑假不许走出家门。
“蝎子行动”一案虽然就此了结,却给人们留下了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
孩子们的冒险行为并不完全是异想天开。无须深究就可以发现,它们背后有着可以称作“教唆者”的某种东西。
“蝎子行动”发起者的祖母生气地对孩子说:“你怎么会有这种念头的呢!唉,我早就跟你说过,你看电视看得太多了。”老太太的说法是有依据的。那个男孩承认,便条的署名用“蝎子”,就是从电视上看来的。
那么,孩子们为什么要干这种事呢?不错,是为了闹着玩。然而也不尽然。几个孩子已经商量过,“蝎子行动”成功后,他们分到了钱怎么花。一个男孩子要买辆摩托车,另一个要买辆名牌小轿车。而一个女孩子则说,她要买“整整一衣柜各种高级的牛仔裤”……
在美国这样一个以高度文明自诩的国度里,整个社会所鼓励的是对物质享受的追求,电视节目又充满着对暴力和犯罪的歌颂。孩子们从一懂事,就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稚嫩的心灵就象流经繁华都市的河水一样,被倒进了资本主义“现代文明”的垃圾,受到严重污染。在这样的背景下,“蝎子行动”的出现也就不奇怪了。而且,类似这样的事件,在美国各地时有所闻,并非少见。就在“蝎子行动”发生两天之后,加利福尼亚州也发现有两个14岁的男孩子计划抢劫银行。去年,还有一个10岁的孩子持枪抢劫了银行……
据统计,在美国刑事犯罪案件中,青少年占一半以上。这个问题引起了父母们的严重不安。对那些误入歧途的未成年子女,家长们施以打骂或禁闭,也许能奏效于一时。但是,当整个社会在直接、间接地教唆他们去犯罪时,又怎能根本改变这种使家长们担忧的状况呢?(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