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阅读
  • 0回复

再谈“操心·关心·信心”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2-09-14
第8版()
专栏:

再谈“操心·关心·信心”
李欣
我的小文《操心·关心·信心》发表之后,报社转来湖南双牌县某工厂一位读者给我的信。信中倾诉他作为学生家长的苦衷,为了辅导和监督两个女儿的学业,他费去很大精力并牺牲着自己的学习。他还对小学教育提了六条批评和改革性意见:五年一贯制时间短,应改为六年;小学一年级课程深;内容多,作业多;家长花费多;老师应有慈母心;教育经费和师资均不足,希望增加百分之二三十的中小学生入学率。这些建议,哪些可行,哪些还需待以时日,需经有关教育部门加以研究处理。而我只就这位家长真挚感人的心愿(他反映着千千万万家长对于教育事业的关心和操心),再讲些个人看法。
我们的国家要培养青年、少年、儿童的德育、智育、体育全面发展,使他们都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新人。小学,属于普及教育,其经费、师资、教材,应有统一规划,给予充足保证。近年来,某些地区学龄儿童入学率有所降低,文盲人数有所增加,有关部门应予关注。有大量文盲的国家是建不成社会主义的。依我看,从两种高度的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要求来讲,普及初中教育也应列入近期的长远规划,逐步加以实现。不在提高全民族文化水平的智力投资上用大力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速度是会缺乏充足的后劲的。还有历史经验的启示,不论战争或天灾人祸,可以毁掉一个国家许许多多物质文明建设,但它毁不掉一个民族亿万人民的科学文化水平。
当然,这样一件既带根本性又是群众性的民族大业,决不是只靠政府的规划和领导就能完全解决的。要完成对一代新人的全面培育,除学校教育外,还必须有社会邻里的春风夏雨,家庭长亲的诱导熏陶,——校外教育的协作配合。在孩子教育方面用精力,下功夫,不仅是对社会对国家尽义务,也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贡献,立功劳。
我们是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对于众多青少年升学的正当合理要求,以及家长们由此而来的种种苦恼,一时还不能完全普遍得到满意的解决。但前进中的困难又只能知难而进,依靠正确的方针政策,走群众路线,集思广益,群策群力才有出路。这就是说,除由国家总体规划有步骤地发展学校正规教育外,还必须广开办学门路,开展群众性的、社会的、职业的、业余的、“乡土味”的、家传亲授的、自学成材的形形色色的辅助教育。其中,群众性的职业教育最为重要。千家万户的困难,动员并依靠千家万户、大家动手、千方百计,结合就业门路、学习与专业有关的文化科学技术知识去解决。社会主义大厦——国计民生的需要是多方面的,为满足这种种需要而培育人材或自学成材的路子是非常广阔的。“三百六十行”,行行要人材。有这样千千万万种类的社会需要的事待人去做,又有这样千千万万人们的关心、操心以至在各自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去努力,还有什么困难不可以解决呢!我们的信心就建立在人人动手做扎扎实实工作的基础上。这既是我那篇小文的本意,也是这封家长来信的积极意义所在。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