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阅读
  • 0回复

舞台上一个活的彭老总——评话剧《彭大将军》中彭德怀形象的塑造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2-09-15
第5版()
专栏:

舞台上一个活的彭老总
——评话剧《彭大将军》中彭德怀形象的塑造
胡世宗
在我们党六十余年艰苦卓绝的奋斗中,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数不胜数,叱咤风云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灿若群星。粉碎“四人帮”以后,文艺作品,特别是舞台和银幕上,顺乎自然地、陆续地出现了毛泽东、周恩来、朱德、贺龙、陈毅等我党我军领导者的形象,并且产生了一些以塑造领袖人物为主旨的优秀作品,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赞许和喜爱。最近,为庆祝党的十二大进京演出的七场话剧《彭大将军》(荣获全国优秀剧本创作奖,发表于《昆仑》今年第2期,王德英、靳洪编剧,田呐、邵国珍导演),在塑造革命领袖人物方面,在选取和开拓重大军事题材方面,都做出了新的探索,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话剧《彭大将军》是第一部以人们崇敬的彭老总为主角的大型剧目。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党中央给彭德怀同志作了全面的、公正的评价,使他的冤案得以平反昭雪。把彭老总刚直不阿、威严可亲的形象再现在舞台上,是进一步端正党风、恢复党的传统的需要,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同时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热切的愿望。《彭大将军》这出戏以抗美援朝战争初期的斗争生活为背景,着力刻画了彭德怀同志刚直、坦率、敢讲真话的性格,歌颂了他为党为国家勇挑重担,关心战士,赏罚严明,严于律己的品德,以及知己知彼,善于捕捉战机的卓越的军事才能。
在军事题材的创作中,特别是在表现重要历史时期的斗争,反映重大战役的创作中,往往容易忽略写人,而去铺陈战役的过程,结果是吃力而又不讨好。这出戏的编导者始终注重写彭总这个人,一切素材的取舍,情节和细节的运用,都是为着刻画彭总的个性,展示彭总的美德,为着塑造出一个既是统帅又是士兵的活的“彭大将军”作了多方面的努力。
彭总戎马一生,战功卓著,篇篇史页,令人难忘。这出戏只是巧妙地截取了彭总在抗美援朝战争最初两个月的生活:从国难当头,战火临门,勇挑重担,挂帅出征,写到初战获胜,大局好转,毅然挥师,乘胜前进。这真是“沧海横流,方显出英雄本色”的典型环境。为了再现当年历史的烽烟,加强戏剧的逼真效果,剧作者也多处写到敌我态势、敌情战报和讨论分析战局等情节,但在这方面,作者只是用了又少又淡的笔墨,显得十分“吝啬”;只有在刻画彭总时,作者才是“慷慨”的,注满深情,舍得用大笔浓墨。剧中的彭总挂帅出征后遇到了一连串的难题,他都是知难而上的,表现了对革命事业兢兢业业,对党和人民的利益高度负责的精神。被他点了将入朝的新郎官、军长程金宝向他报告没有做通新娘子的工作,他大为不满,喝声斥道:“关键是你。……少想新娘子,多想新中国!”彭总并不是“无情将军”,他是富有无产阶级人情味的。可是作为无产阶级领袖的“人情味”,应该主要体现在对大多数人民最根本的利益的深切关注和追求上。当着“新娘子”和“新中国”同时放在他心中的天平上时,会立即显现出分量的悬殊差别来。这个戏在这个问题上处理得入情入理,既加重了作品的思想分量,又进一步丰满了人物的性格。当程金宝指挥的部队没有按照他的要求截断敌人的退路,初战没有打好时,他不视私交,为了扫掉部队中的右倾恐美病,果断地做出了降他爱将之职的决定。当他的作战方案没有得到毛主席的批准,在高级指挥员中有人由称赞到反对,忽然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时,他严厉地批评了这种“滑头”干部,并急如星火,连夜回国,夜闯中南海,向主席汇报情况,坚持自己的正确意见,最后主席采纳并补充发展了他的方案,打了个大胜仗……。如同钢刀在坚石上磨,越磨越亮,彭总磊落、朴实、豪爽、耿直的性格,在冲撞和解决这一连串难题中,愈发显出夺目的光彩。
《彭大将军》的编导者坚持革命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努力使彭总的形象符合生活的本来面目,而不是故意去神化。剧作者从丰富而又复杂的生活和特定人物的个性出发,敢于写彭老总的喜笑怒骂,写他的“人情味”,写他的孩子气,写他发虎威,甚至写他的缺点,从而使人感到这个彭老总不仅可敬可爱,首先是可信。大家都称道剧中彭总翻跟头的动作。彭总受命于毛主席和党中央,即将率大军入朝。他收养的在北京读书的几个烈士遗孤听说他从西北来,高兴地在招待所里等待着与他“大团圆”。彭总不让另开房间,而要和侄伢子们一起睡地铺——这符合刚刚结束国内战争的时代气氛及彭总在长期革命战争中养成的艰苦朴素的作风。孩子们乐得手舞足蹈,竟一个赛一个翻起跟头来;彭总情之所至,也来了一个“鲤鱼打挺”。一个统率千军万马的大将军,在地上翻跟头,不是有失身份的庄严吗?不!彭总与他的侄伢子久别重逢又要匆促离别,为了让孩子们尽兴,他乐而忘年,童心复萌,于是有了这个“鲤鱼打挺”的细节。这是在特定情势下特定人物的特定动作。这个大胆设计的动作,表现了彭总对孩子慈母般的心肠,这与这员勇猛粗犷的大将军在强敌面前“威武不屈”的英雄气概,在原则问题上的“铁石心肠”恰成鲜明对比,是相辅相成的。应该指出,扮演彭总的演员吴振军同志对角色的感受力强,在表演上力求与彭总神似,因而较好地完成了彭总形象的塑造。
彭总是个具有独特性格的勇猛战将。剧作在刻画彭总形象时特别注意到写他强烈的爱憎,写他对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求高,要求严,有时急躁,点火就着的性格。他体贴战士的疾苦,给肚子疼的“小山东”倒开水,把自己的大衣披在被战火烧坏了大衣的交通哨身上;亲手摸战士单鞋里有无鞋垫子;当他得知战士已三天没吃上一顿热饭,而管理科长却给他这位“首长”蒸包子、炒菜、熬酸辣汤时,他火了,骂道:“……首长,首长,脑筋都用在这上了。没有战士,没有群众,首长顶个屁!”生动地展示了他心中牢固的历史唯物主义观念,表现了他与战士“有盐同咸,无盐同淡”的优秀品格。在第三场军事会议上,他的虎威发得非同小可。他对不独立思考,在重大问题上没有明确态度,只会随机应变的高级干部连骂“滑头”,气冲冲宣布“散会”,径自离开会场。批评“滑头”干部是应该的,宣布散会却是不对的。彭总很快意识到自己“老毛病又犯了”,回来检讨自己“话说过了,这不好!”表明了他虚心诚挚,襟怀坦白。虽然有时他和常人一样,感情象火山一样爆发,但他有伟人的理智和气度,及时地克制感情,象缰绳能勒住烈马一样。在这方面,作者处理得既是泼辣大胆的,又是合乎情理、分寸得当的。审美俘那一笔我也很欣赏。按照彭总一贯性情,似乎不可能准许那个被俘的美军中校在他面前口吐狂言,肆无忌惮地表演。但作者偏写了他反常地、耐着性子地去看,看完;去听,听完。这一笔写出了彭大将军火爆性格的另一面——沉静,烘托出了他作为统帅应有的气质风度,同时也写出了他深知部下,对程金宝恨铁不成钢、恨爱交织的复杂感情和有的放矢、因人施教的苦心。
剧作还恰当地处理了彭老总和毛主席这一对人物关系。舞台上,毛主席的戏不多,但通过序幕深夜登门、为子请缨,以及第五场细心听取并采纳彭总正确意见等情节,已经给观众留下了新鲜、深刻的印象。而彭总尊重和爱戴主席,又敢于向主席直言,坚持自己正确意见的品格,尤其感人至深。
剧作的尾声是含蓄而凝重的,是这出戏完成彭总形象塑造的最精采的一笔。在烈士鲜血浸染的英雄阵地上,彭总面对换来战争胜利而倒下去的战士说:“他们才是中国人民、朝鲜人民世世代代永志不忘的!”他沉缓地举起手来,向阵地上下久久地敬礼,雕像般屹立着,嘹亮的进军号骤然响起……剧终了,大幕合上了,正因为战士和群众在他的心中是永志不忘的,他的形象和功勋也就在人民的心中永远长存。(附图片)
话剧《彭大将军》剧照:彭德怀司令员在前线指挥部讲作战方案。
 王东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