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9阅读
  • 0回复

农村工作的历史性转变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2-09-16
第4版()
专栏:

农村工作的历史性转变
中共中央书记处农村政策研究室主任 杜润生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中央胜利地组织了历史性转变,其中也包括农村工作的转变。现在我只就这个问题讲点感受。
胡耀邦同志在报告中指出:拿经济工作来说,十一届三中全会首先抓住农业这一环,着重克服过去指导上长期存在的“左”倾错误,从而使农业面貌很快发生显著变化,由原来的停滞不前变得欣欣向荣。这个估计是完全符合事实的。
(一)农业战线上“左”的错误已延续了二十多年,表现在许多问题上。有些问题,大家都已感觉到了,如瞎指挥、高征购、工农产品交换的剪刀差、取消小自由等等,这比较容易取得一致意见。有些问题则不然,如社队的经营管理形式,也即所说的责任制问题,由于长期以来曾把“左”的东西说成正确的,正确的东西反而说成右的,在这些问题上明确区分是非正误是不容易的。在这个问题上彻底纠正“左”的错误,真正打开局面,实际上是近两年多的事。粉碎“四人帮”的头两年,强调的是继续提倡学大寨运动和1980年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把这些当作解决农业问题的根本途径,而建立生产责任制这个关键问题未受到应有的重视。生产责任制分为两大类:一种叫小段包工制,一种叫联产承包制。对联产承包责任制,特别是包产到户,有些人是不赞成的。而从这几年经历的事实来看,责任制问题正是打破农业上“左”的坚冰最有力的一击。
(二)包产到户(现在又演变成包干到户)兴起于群众实践中。在1955年底至1956年的几个月内,高级社普遍化,又一笔勾销了偿还生产资料价款的诺言,农民是不满的。1957年有的地方自发实行了包产到户,但很快就以资本主义自发势力的罪名把它打回去了。国民经济三年困难时期,群众为了自救,又搞起了包产到户。不同以往,这次群众行动得到一些领导干部的重视,他们经过调查试验,看到包产到户确有增加生产、解决温饱之效,就向中央建议搞责任田即田间管理责任制。但不久,就被说成是单干风,遭到批判。从此“三自一包”成了农村工作上修正主义的同义语。三中全会以后,有些地方在推行包产到组等责任制时,群众喜欢包产到户,感到“联产比不联好,到户比到组好”。这被一些地方的领导所发现,并得到几位中央领导同志支持,先在一些地方试验。哪里试验哪里增产。中央根据群众实践的经验,在1980年10月间制定了文件,提倡推行多种形式的责任制,允许群众自愿选择包产到户(包干到户)。集中了群众正确要求的政策,是最有威力的,最能动员群众进入战斗的政策。多年来受压抑的农民群众生产积极性迸发出来了。过去搞的一批农业基本建设、水利、化肥等等,发挥了更大的效益。农业生产长期停滞的局面,从此改变了。而最主要的是党取得八亿农民的热忱拥护,党在乡村的政治基础得到加强。党中央在这个问题上所表现的彻底的群众路线,彻底的实事求是精神,勇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革命胆略,理所当然地受到全党和全国人民的赞扬与信任。
(三)农民为什么拥护联产承包责任制,特别是包干到户?因为这种形式在两个问题上满足了农民的要求。一是照顾到他们个人物质利益,能公私利益相结合,改变吃大锅饭的弊病;二是有了自主权,可以直接管理生产与分配,防止由少数人专断包办,瞎指挥,不公正和其他不正之风。上述两个基本要素,产生一种新的经济动力,在发展商品生产、培养各种人才、积累发展资金等方面,发挥重大功能。生产发展,农民收入增加,农民当然高兴。包干到户有待完善,对农民的社会主义的前途教育必须加强,计划经济为主的方针必须坚持,但上述两条绝不可丢掉,否则就会走回头路,回头路是走不得的。
(四)两年来的事实证明,联产承包制特别利于鼓励农民精耕细作,发展多种经营。中国农业走什么路子,也有个眉目了。我国农村人均二亩地左右,不搞精耕细作,是吃不饱的。如能普遍精耕细作,并利用一些适用的科学技术,不但能吃饱,还可以吃好。过去自留地到处都种得很好。联产承包制推动群众用种自留地的精神种集体田,中产、低产田普遍增产,这几年连年大灾,仍能保产或增产,道理就在这里。
多种经营是我国农业的传统,剩余劳力利用,山水资源开发,农业资金积累均有待于此。以往农民想多搞点副业,竟然用割资本主义尾巴的办法加以限制。单一经营结构,引来收入减少,资金短缺,商品率下降的后果。我国城市工业大发展,市场容量大扩充,在这种条件下,农村自给式的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化的过程是必需相应加快,也可以加快的。
现在农民有了自主权,可以有效利用劳动力和农余时间搞家庭副业,其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在此基础上还出现了大批专业户,经营者都是一些能工巧匠,技术能手,回乡知青,转业军人,离职干部。他们技术上或经营上有专长,周围的群众也信得过他们。以这些人为核心,自愿结成合作体,基本制度是资金、劳力、技术按比例分配收入,新扩大的固定资产属公有。这种专业户和专业联合体,将成为农业走向专业化、社会化的雏形。
(五)当前农民迫切、恳切的呼声是政策稳定下来好好干几年。我们党必须满足他们这个要求。胡耀邦同志的报告中宣布,生产责任制要坚持下去,决不能违背群众意愿轻易变动,更不能走回头路。这将鼓舞农民更放心更用心地去发展生产。
全党在责任制问题上认识的一致,是正确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的保证。至今还有少数同志对包干到户这种形式抱有疑问,认为它不象社会主义的集体经济。
社会主义的集体经济究竟是什么样子?在马、恩著作中并没有具体描述。他们只是说过:在小农众多经济落后的国家,在工人阶级取得政权后,可通过合作制的道路引导农民过渡到社会主义;无论如何不能剥夺农民的私有财产,必须坚持自愿原则。国家应当从社会资金中抽拨贷款,购置机器、肥料等等,以便逐步取代旧式生产手段,扩大再生产的规模,用这种实际事例去说服农民。列宁在去世前的著作《论合作制》中还讲过,在俄国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可利用供销合作社形式引导农民过渡到社会主义,这只能在照顾他们的个人利益基础上实现。
“中国的事情,要按中国的情况来办。”只能如此,也应该如此去做。我国面积这样广大,经济发展又很不平衡,工业与文化水平很差。根据我们已有的历史实践,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必然是一个长期的逐步过渡的过程,必然是一个多种多样的合作形式交替发展的过程。很具体的做法要经过反复实践、探索才能明确。死板地从抽象原则出发,拟定一个模式或从外边搬运一个模式结构,固定不变地应用于全国一切地点,是行不通的,也会失败的。因此,一切利于组织农民走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形式,都应当利用而不应排斥。现在的包干到户就是中国式社会主义道路的一个发展阶段。它适应我国大部地区的生产力,并利于推动生产的发展。这是亿万群众实践的产物,它的出现、存在和发展是历史的必然性。
还有的同志担心,包干到户妨碍现代化。对这个看法,我们将进行解释,实践也正在给予回答。包干到户,是以土地公有为基础,各项经营宜统则统,宜分则分,需要统一的都有办法统一管理。这和过去小私有经济是不同的。农业机械化,由于种种原因,目前只能有选择地进行。仍然以手工劳动为主的地方,土地由农户分散使用,这比并在一起,集中劳动会更有效益。摆上一个大生产架子,等待机械化,没有化为大生产,却化为“大锅饭”。这是图虚名而得实祸。将来以户为基础,联合而成大生产,也须以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为前提。人为地拔高是不行的。
农业生产是动植物、微生物等生命物质的再生产。它所依赖的条件象土壤、水分、气候、肥料等,具有复杂的变化态等等。把这些物质组成一个最佳状况的组合,不但要靠体力劳动,还要靠脑力劳动,随时保持敏锐的反应,能随机应变采取措施。因此,经营者和生产者的统一,尽管规模小,却能有好的效益。一个生产组织中,几十几百人甚至上千人,听命于一二人指挥,没有自主自动,肯定会误事的。在这两年水旱灾害中,可以看到实行承包责任制、群策群力的好处。
我国合作化运动已有三十年历史,国家对合作经济的财政支援规模也不断扩大。应该承认,有一部分地区的社队是办得好,有效益的,这些社队选择了其它形式的责任制当然是允许的。让各种形式并存,相互比较,存利去弊,融合、淘汰、完善,这样走下去,可以预料,“在不太遥远的将来,一定会出现有利于因地制宜地发扬优势,有利于大规模采用先进生产措施,形式多样的更加完善的合作经济。”也一定会加速农业的发展,胜利实现党的十二大所规定的任务,在本世纪末进入小康水平。
(这是杜润生同志十二大期间在小组讨论会上的发言摘要。——编者)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