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9阅读
  • 0回复

银河闪闪谱新篇——从淠史杭工程灌溉效益的变化看“双包”责任制的优越性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2-09-16
第4版()
专栏:农村通讯

银河闪闪谱新篇
——从淠史杭工程灌溉效益的变化看“双包”责任制的优越性
《安徽日报》记者 刘之基
皖西的农村在巨变!皖西的农业在振兴!皖西的广大农民挣脱了“左”的枷锁,精神振奋,意气风发,在党的三中全会指引的康庄大道上迅跑!
1981年是六安地区实行生产责任制的第三年,也是大变化的一年。这一年,全区粮食总产量达到55.2686亿斤,比上一年增长32.3%;油料总产量增长164%;棉花总产量增长59.8%。农村人均收入达到227元,比上一年增加83元;社员的储蓄额比上一年增加173万多元。
在这些闪光的数字中,最使人欣喜的是,全区粮食总产量第一次突破50亿大关。这是一个历史性的突破!它是记录皖西农业发展的历史丰碑!
六安地区大部处于雨水稀少的丘陵地带,江淮分水岭横贯其间,历史上水旱灾害连年不断,庄稼不保收,人民多么盼水啊!
解放后,在毛主席“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伟大号召指引下,英雄的皖西人民艰苦奋战,在1958年前后兴建了梅山、响洪甸、佛子岭、磨子潭、龙河口五大水库,兴建了淠史杭综合利用的水利工程,利用水库发电的尾水灌溉农田,光六安地区的有效灌溉面积就有623万多亩,并且76%是自流灌溉。在这里,水的问题算是基本上解决了,对促进农业生产起了一定的作用。
但是,水并没有从根本上推进这里农业发展的速度。比如1959、1960两年的粮食产量大幅度下降,低于1952年的水平;1961年粮食总产量下降到15亿多斤,同1949年的18亿斤相比减收3亿斤。
问题究竟在哪里?人们在挫折中探索前进。可是“左”的东西却以不同的形式进行干扰,使农业几起几落,反反复复,接连不断地受到了严重破坏。同样,淠史杭水利工程在“左”的思想影响下,自流灌区大搞废塘还田,提水灌区不搞经济核算,吃大锅饭,用水不合理、无计划和浪费的现象相当严重。因此淠史杭工程经济效益差,增产效果不显著,造成丰水之年也不丰收,农业一直上不去。多年来,六安地区农村集体分配收入人均只有60元左右,生产队的超支户逐年增加。1977年全区超支户占到总农户的39%,当年超支款占社员分配收入的7.5%;全区有近十分之一的核算单位人均收入在40元以下。
扭转乾坤的时日到来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制定了关于农业问题的两个文件,清算了农业上“左”的错误,拨乱反正,给发展农业指明了正确的方向,完全表达了广大农民的共同心愿。农民们早就渴望改变过去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上那种“小脚穿大鞋”的状况,各种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应运而生,迅猛地在全区推开。现在全区56,300多个生产队中,实行包干到户的占98%;包产到户的占1.76%;其他形式的占0.24%。“双包”责任制给农村带来了新的生机,标志着社会主义农业正在走上健康发展的阶段。
但是,开始实行“双包”责任制时,有些人担心分户经营以后,水利不好管理,无力抗灾了;特别是象淠史杭这样大型的水利工程,难以发挥作用了。事实消除了人们当初的疑虑。实行“双包”到户责任制以后,淠史杭这一大型水利工程,也清除了“左”的影响,比过去管理得更好了。社员群众由于联系到切身利益,都十分重视合理用水、节约用水,出现了很多顾大局、讲团结的感人情景。地处淠河灌区上游、史河灌区汲东干渠中部的六安县,在同等用水的条件下,今年4至6月比去年同期少用、少跑渠水1.3亿立米。瓦东干渠长达120多公里,跨两个地(市)、三个县,历年送水难,矛盾多。现在不同了,那种“老大难”的状况彻底改变了,今年瓦东进水闸3个月过水2.9亿立米,渠水一直流到渠道的末端。
现在和过去比较,用水量有什么变化呢?记者从淠史杭工程管理总局获悉:根据用水计划和灌区各地的需要,横排头、红石嘴、龙河口三大渠首于3月底相继开闸引水。截至6月底,光六安地区共引放水19.5亿立米;由于4至6月份旱情严重,三个月引放水量超过计划14%,但仍比去年同期少用水1.17亿立米。
实践证明,实行“双包”到户责任制,由于联产联心,充分调动了群众的积极性。加上水利灌溉效益的扩大,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抗灾能力。去年春季干旱,全区群众集资630多万元,男女老少一齐动手,投入抗旱斗争,实行科学种田,积极搞好田间管理,夺得大旱之年大丰收。人民自有回天力,“双包”谱写胜天歌。
在三中全会的春风化雨中,宏伟的淠史杭水利工程焕发了新姿,发挥着越来越大的灌溉作用和抗灾威力,在振兴农业的壮举中谱写下新的篇章。 (原载《安徽日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