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2阅读
  • 0回复

大选前夕的瑞典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2-09-16
第7版()
专栏:瑞典通讯

大选前夕的瑞典
本报记者 刘绪民
19日,瑞典即将举行议会大选。最近几天,竞选活动已进入最后阶段。在首都斯德哥尔摩,街头和广场标语牌林立,到处是招贴画,宣传车川流不息。各政党的领导人到处发表演说,进行电视辩论,向记者发表谈话。人们说,这次竞选活动是多年来最为热烈的一次。
在此次竞选活动中各党主要争辩的是国内经济政策问题。最近几年瑞典经济持续衰退。生产萧条,通货膨胀,失业增加,工业投资锐减,国家财政赤字剧增,国债累累。1981—1982年度财政预算赤字达762亿克朗,国际收支逆差达140亿克朗,外债为640亿克朗。8月底失业人数达到19.4万人,接近全国劳动力的4%,创七十年代以来的最高峰。据瑞典报纸报道,自1977年以来,全国共有2.6万家公司和企业破产,工业投资减少35%,物价大幅度上涨。据统计,自1978年以来,职工的实际工资平均降低12%。
如何摆脱这样的经济危机呢?两个执政的党(中央党和人民党)以及温和联合党的基本主张是勒紧裤带,紧缩公共开支,削减社会福利和保险费用,并以减税的办法刺激工业生产。社会民主党则主张维持现有社会福利制度,通过增税和建立工资收入者基金等办法加强资本积累,扩大公共投资和工业投资,解决就业。为此各派相互攻击,争论激烈。
社民党指责温和联合党、中央党和人民党在经济不振的情况下,企图缩减社会福利。三党则攻击社民党试图通过实行繁复的工资收入者基金,将私有制经济逐步实现“社会化”。在选民当中,不少人既不愿意削减社会福利,又不赞成实行工资收入者基金方案,但他们仍然有可能投社民党的票。因为,曾经执政四十四年的瑞典社会民主党战后一手经营起来的“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社会在人们心目中影响还很深。尽管社民党七十年代中叶从垄断了四十多年的统治宝座上跌落下来,但新上台的历届政府也未能挽救瑞典的经济。很多人,尤其是青年人和失业者把经济困难的责任归咎于执政党执行的政策不力,而把经济形势好转的希望寄托在社民党的重新上台。自今年春天开展竞选运动以来,拥护社民党重新上台的呼声一直较高。据9月初公布的一次民意测验结果,47%的选民将投社民党的票,社民党的拥护者超过温和联合党、中央党和人民党三党拥护者的总和。看来,在各党的领导人中,社民党主席,前首相帕尔梅仍孚众望。
然而,由于多数选民对收缩社会福利和私有制经济“社会化”两者都不感兴趣,有相当一部分人在左右为难的情况下可能投空白票或者弃权。这一未知数对大选的结果也可能产生一定的影响。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