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8阅读
  • 0回复

不要“重武轻文”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2-09-16
第8版()
专栏:群言录

不要“重武轻文”
许寅
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赵荣琛赴美讲学归来,深感中美建交以来,美国已经形成了一股“京剧热”。但是,过去前往访问的都是演出团体,而且带的剧目,也以武打戏为主,文戏极少,更没有理论阐述,不能满足美国有关专家、学者的要求。他访美期间,许多美国学人,曾经多次感慨地对他说:你们中国戏曲的表演艺术太丰富了,根本非我们西方所能比拟。可惜你们以前来的京剧,大多是杂技性节目,真正能反映你们戏曲表演艺术水平的戏太少了。
中国戏曲表演艺术,熔歌、舞、诗、戏、画、杂技于一炉,高超、优美、细腻,与西洋戏剧“单打一”的表演艺术不同。其最佳处在于具有极其丰富的刻画人物的表演手段:典型人物性格突出,形象鲜明,传情传神,装龙似龙,扮虎似虎,而塑造人物的形体动作和面部表情,又处处不离一个“美”字。这一特色,决非《孙悟空》《雁荡山》《三岔口》《虹桥赠珠》这类戏所能全部概括。而我们过去挑选出国剧目,总是怕外国人看不懂,老是拣一些唱、念、做很少的武戏,光注意突出一个“打”字,这恰恰有似只用一勺水来反映东海的浩瀚——太少了,太小了!想当年,梅兰芳访问美国,引起很大的轰动,主要靠的是《汾河湾》《贵妃醉酒》《费贞娥刺虎》这些唱做俱佳、表演艺术十分丰富、优美、细腻的文戏。直到现在,这些戏还深深地留在美国朋友的记忆里。譬如《汾河湾》就被改编成《一只鞋子的故事》,在民间广泛流传。这一事实似乎值得那些负责挑选出国剧目的同志好好想一想。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