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0阅读
  • 0回复

他象一头老黄牛——记郄立铭同志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2-09-17
第8版()
专栏:心香一瓣

他象一头老黄牛
——记郄立铭同志
项南
郄立铭同志,包括担任北京解放前党的地下交通员在内,一生做过许多工作。但以搞农业机械化的时间为最长,差不多有二十多年。
同一个人在一个单位共事长达二十多年是少有的。因此,老郄给我留下的记忆,就特别多。
1962年,农机部决定在寒冷的黑龙江北大荒办一个机械化试验农场。那是一项艰巨的开创工作,要平地起家,又是三年困难时期。谁去好呢?郄立铭同志自告奋勇地说由他去。他说他不怕严寒,身体顶得住。在他走后,他的老伴从他的换洗的衣服口袋里惊愕地发现一张病休三个月的假条。原来当时他正身染肝炎和患有胃溃疡的毛病。但他象一头老黄牛似的埋着头,在那里工作了几年,直到把这个农场全部建成。
就在农场开创的那年冬天,北大荒突然出现了当地人叫“大烟炮”的恶劣天气。霎时间寒风刺骨,大雪纷飞,四野茫茫,不辨方向。在老郄乘车赶回农场的路上,发现一个农民冻僵在雪地里。他脱下皮袄温暖着农民的身体,然后让司机把农民立刻送到依兰县医院,自己步行回到农场。
老郄不仅对农民有深厚的阶级感情,而且他本人就是一个纯朴的农民,看不出他是厅局级的干部。一次出差时,合江地委把他安排到宾馆住宿。可是当地服务员看到这位头戴毡帽,身穿大襟旧皮袄的“老乡”时,只好“客气”地对他说:“老乡,这是宾馆,请到别处找宿吧”。当依兰县长说明他是一位老同志时,宾馆才让他进房间。
老郄对农机配件长期供应不上,造成机器停摆,农业生产受损失,非常着急。他认为这件工作,社会主义国家应该比资本主义国家做得更好。他常说,社会主义强调的,是为人民服务,资本主义追求的,是利润,是赚钱。这几年,配件供应情况有了根本好转,是跟他的努力分不开的。
他平时也有苦闷。他总说自己文化水平低,要写点什么,总结点什么,十分费力。1980年,他从中央党校学习回来,带回一份总结。题目叫《按经济规律办事,为农业机械化服务》。我发觉老郄观点很鲜明,思路很清晰,文字也通顺。我说:“老郄,行,钻进去了。你这篇东西有人帮你修改吗?”他严肃地回答“没有”。原来,他从1939年参加革命起,作为一个工农干部,就开始抓学习了。不管多忙,每天坚持练五百字。五十年代,调他去搞汽车制造,他十分吃力地自修代数、几何、制图。他现在这点文化,就是靠自己“挤”时间学来的。
他平时总说他提高得慢。他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除了学习,就是下去、蹲点。
蹲点,有人喜欢,有人害怕。前几年这还是个难题呢!因为蹲点就得蹲下去,得搞调查,得解决问题,得同群众打成一片。有的人认为,这是个锻炼的好机会;有的人认为,这是吃力不讨好,“活受罪”。别看机关里的人挺多,一到抽人下去蹲点,就都嚷嚷人少,抽不出来了。老郄不是后一种。1979年抽人到江西拖拉机厂蹲点,想改变一下企业的落后面貌,立铭首先报名。他蹲了三个月,找不出人替换,又继续蹲了四个月。就这样,还有人讥讽他的刻苦是虚伪;老带头,是好表现;听领导的话,是奴隶主义。这岂止是不公平,简直是明枪暗箭啊!但老郄对来自各方面的责难和攻击,并不怎么介意。苦笑之余,照样奉行他的人生哲学:“干一行,爱一行”,“活着干,死了算”。
每当夜深人静,办公楼的灯光都熄灭的时候,有一间房子的灯光却总是亮着的。这就是老郄的办公室。干到实在困了,就骑一辆旧自行车回家。他经常就是这样,象头老黄牛,“夜以继日”地操作、耕耘。
这位勤勤恳恳,操劳一生的老黄牛,终于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倒下去了,再也起不来。
那是去年5月间的事。当祖国的大地正需要更多的老黄牛为她耕耘、为她操劳的时候,老郄因疲惫过度,躺倒在机关里,象一头老黄牛那样倒下去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