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6阅读
  • 0回复

侗家“愚公”育青山——记全国劳动模范王佑球的事迹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2-09-18
第3版()
专栏:农村通讯

侗家“愚公”育青山
——记全国劳动模范王佑球的事迹
李东东
沿着黔东南的清水江顺流而下,您会很快发现,下游的山坡河谷中,挺拔葱郁的杉树林越来越密。风声树影,仿佛在提醒远道的客人,这里已进入我国杉木主产地之一的锦屏县境了。
说起驰誉全国的锦屏杉木,不能不想到深山里的种杉人、魁胆大队林场老场长王佑球。
这里山深雾大,粮食产量低,历来靠山“吃杉”。今年整70岁的王老汉,种了五十多年杉,有一手管树本领。解放前,王佑球辛苦半辈子栽的杉,到头来都归了地主。解放后,过上好日子的王佑球,常常边干活边琢磨:怎样才能为社会主义多出点力,为后代多留下点什么?1964年,县里号召绿化荒山,准备办林场,王佑球心里豁亮了:为后代打根基,进山栽杉去!当时他已年过半百,那心劲却比年轻人还足。他走村串寨,约了9个老汉,又带了8个青年进了山。
进山容易,栽杉艰难。林场场长王佑球从公社领回来的只有一副木桶。他一没埋怨,二没作难,揭了自家的一口饭锅,再带上脚盆和一口水缸,魁胆林场就正式开张了。
砍山搭棚的第一天,遇上瓢泼大雨。屋架子还没立起来,哪有地方避雨。几个小伙子拧着淋透的衣裳,犯嘀咕了。这会儿的老场长呢,正和几位老汉一起,砍树平地,干得起劲。年轻人被感动了,二话没说,也象老汉们一样干起来。当年,魁胆的九坡九岭就变了样。林场新栽杉树230亩,抚育615亩,林粮间作收粮5,787斤;还实现了蔬菜自给有余,喂起几头肉猪。
王佑球把全部心血和精力都倾注在杉树上。他常对人讲:“要想木头大,三年不离锄头把;想用木头钱,就得伴木眠。”这也正是他18年来,多少个日日夜夜、艰苦奋斗的写照。五冬六夏,刮风下雨,他总是天一亮就上山,干一阵子再回来吃早饭;天黑了,他最后一个收工,还要顺手拣一抱柴背回来。老汉结满厚茧的双手从没闲过,放下锄头就拿起柴刀。他最大的乐趣,就是山前山后转着,察看那些心爱的树苗。微风吹过,满坡的幼杉摇动着挺拔的躯干,飒飒作响;老人半闭着眼睛,仿佛看到小树苗正“蹭蹭”地向上长,象几碗米酒下肚,甜滋滋,乐陶陶……
十八年秋去冬来,王佑球在深山木棚里过了16个春节。
他领着大伙,一步一个脚印,染绿了一个山头,又一个山头。1980年,魁胆林场建起了7个分场,年近70的王佑球更忙了。这万亩林场,时时刻刻牵着老场长的心。一个月里他总要转上两三遍,一天少说也要走个20里地。他走到哪儿干到那,黑到哪歇到那,魁胆的山坡河川,到处留下了他的足迹。现在,全大队林地面积达13,000亩,按人均每年向国家售材1立方米计算,可供采伐100年以上。
树长成了材,年轻人也受到熏陶。老场长常常提醒其他老场员:“留下青杉满坡满岭,还要传授一套育杉真经。”新场员入场,老人谆谆告诫他们要以场为家,爱场爱林;手把手地传授整土、育苗、栽杉的方法,讲解施肥、锄草和选择树种等抚育管理技术;他还和年轻人一起搞林业科学实验,摸索月月栽杉的路子。林场象一块磁铁,吸引了大队的青年们,现在还有二十几个人报名,等着批准入场呢!王老汉的种树的“家风”也传了下来,三个孙子跟上公公进山扎根了。
我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首府凯里见到全国劳动模范王佑球时,老人精神矍铄,但身板看上去有些单薄。他恳切地说:“我年纪大了,身体不行了,已经交班让年轻人干了。他们当得了家,我放心。”老人告诉我们,7个分场新上任的场长,都在30岁上下;新任总场场长王忠贤,是王佑球亲手带了3年的徒弟,有一套栽杉技术,还学会了经营管理的办法。这些朝气蓬勃的年轻人,正学着老场长的榜样,用自己辛勤的双手,描画侗家的绿树青山。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