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8阅读
  • 0回复

十二大代表谢希德同记者谈话时指出 培养人才要克服“近亲繁殖”现象 要实行人才交流,打破当前家族式、半封闭式的人员结构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2-09-19
第3版()
专栏:

十二大代表谢希德同记者谈话时指出
培养人才要克服“近亲繁殖”现象
要实行人才交流,打破当前家族式、半封闭式的人员结构
本报讯 记者刘军报道:十二大代表、复旦大学副校长、著名物理学家谢希德,最近就发展教育、科学事业对记者发表谈话时指出,在我国高等学校和科研部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如何克服“近亲繁殖”的现象,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谢希德教授首先分析了目前大学生和研究生工作分配的现状。她说,由于受旧的习惯势力的影响,各单位往往舍不得把最优秀的人输送出去。在有些部门人员中大量聚集着本系科专家、教授衍传下来的弟子门生,处在半封闭的状态下进行教学和科研工作。有的甚至把本单位毕业生看作“嫡系”,门户之见还相当严重。
谢希德教授认为,这种“近亲繁殖”的办法在科学尚未充分发展的历史条件下,对于继承传统特色,形成学术流派起过一定的作用。但是,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这种人员结构已经不能适应今天的新形势。二十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的发展出现了不同学科纵横交错、相互渗透,产生出大量新兴的边缘学科,重大科研成果大多是依靠从事不同专业研究的人互相协作和从事同一课题的各学派互相讨论,取长补短才能获得成功。去年春天,我在美国华盛顿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和斯密士学院等高校访问和讲学期间,耳闻目睹许多知名的专家和教授对于自己培养的学生,即使优秀生也很少留下来工作,而是输送出去。
谢希德教授说,相比之下,我国当前这种家族式、半封闭式的人员结构就显得落后了。因为纵然本系科的专家、教授水平很高,传业有方,但个人的学识毕竟有限。长期在这种半封闭系统内工作,容易造成孤陋寡闻,头脑闭塞,思想凝固。而且这样的组织形式容易形成论资排辈和家长作风,滋长排外和本位主义,不利于发扬科学民主和开展协作交流,对于取得重大成果和培养出类拔萃的人才都是有妨碍的。
谢希德教授指出,改变这种“近亲繁殖”的状况,重要的一条是要实行人才交流。例如,选派骨干教师到国外进修,请校外、国外优秀教师讲学,合作开展科研工作等等。上海复旦、同济、交大、师大和一医等,五校师资协作组成立一年半来,为逐步克服“近亲繁殖”的现象,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首先,协作组每年3月在上报分配计划前,相互推荐优秀的研究生、大学毕业生充实师资队伍。其次,从留校青年教师或中年骨干教师中,每年选送一定数量的人到兄弟院校的重点学科作进修教师或短期工作,其中有的教师可直接参加兄弟院校教研室的工作。第三,从原有教师队伍中,调整部分教师到兄弟院校去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实践证明,这样做既促进了各种不同学科和学术观点的交流、渗透。同时由于具有不同学术见解的教师讲学,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也各有千秋,使学生接触面广,思路开阔,更富于创造精神。
她还说,为了从根本上打破当前这种家族式的半封闭状况,我建议条件成熟时,取消专职助教制,把大学毕业生全部分配到工厂、农村、科研等单位工作。助教由研究生兼任,讲师从工厂、科研等单位择优聘任。毕业生不留校作终身教师,对毕业生来说,通过流动开阔视野,才能有所建树。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