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9阅读
  • 0回复

回忆一个美丽的国家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2-09-19
第7版()
专栏:海外游踪

回忆一个美丽的国家
艾芜
我梦见这么一个地方,有巍峨的高层楼房,有整齐美丽的街市;可是到处又都有茂密的绿树林子,有长满鲜花香草的园地。可以说它是有着许多花园的城市,也可以说,城市是在花园中。我醒来一想,这是什么地方?啊,这是我一年前到过的地方,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首都平壤,东方一个美丽的都市。
这个都市把人类最喜爱的植物,各种绿色的树林,有计划地分配在楼前屋后,让葱茏绰约的姿影,出现在窗外,使人感到如同住在公园中一样。
我在平壤市内普通江旅馆住过,天天早上,在垂柳的湖边散步。伸向湖中的半岛上,密布树林,一直延伸到稍远处青色的丘陵地带,从那里传来了“布谷,布谷”的鸣声。又有小鸟,一群群地飞上林梢,又一下子飞落下去。有时还听见野鸡粗糙的啼声。这一自然景色,仿佛使人到了幽静的乡村,进入大自然的怀抱。但一回首,不只是庞大的建筑出现在眼前,而在远处青色的林梢,高低不一的群楼,抹着轻微的晓雾,画也似地隐约出现,标明现代化的城市,已是人类生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了,不能离开。
我喜欢在湖边的柏油路上散步,也欣赏粘在衣上的点点杨花,舍不得用手弹去。我轻轻地走着,生怕我的脚步声,惊飞了林中的鸟儿。我慢慢体会出了,朝鲜人民是最爱大自然风光的。我乘火车一过鸭绿江,直到后来又坐汽车到元山以至开城,一路上的浅山峻岭,都没有梯田,也没有开垦过的痕迹,全是覆盖着苍翠的树林,显然绿化得很好,使大地年轻,富有生气。
但他们热爱大自然的风光,绝不让它伫滞在原始状态中,而是把人们居住的城市以至乡村小镇,尽量向现代化的建筑设备走去。我们坐汽车到开城,到元山,以至到金刚山去,不仅城镇建设得好,就是公路旁边的休息站那样小小的地方,也建有两层精致的楼房,内面设备华丽,大理石的地板,铺上红地毯,令人惊喜。坐着喝茶饮啤酒,有着说不出的舒适。凭栏观望,青山壁立,流水一湾,田野似画,心旷神怡,旅途疲劳完全消失了。
朝鲜人民把大自然的绮丽风光,和城市现代化的精美建筑和设备,结合在一道,创造出了富有特色的城市,有着最新的风格。比如平壤市内一座15层高的妇产医院,家属来看病人,用不着爬上高楼,进入病房,只消坐在下面会客室中,凭电视的帮助,既可以看见楼上病房内的病人,又可以互相对话,如同会晤一样。病人床边设一根特殊电线,只消一拉动,就能同远隔几间屋子内的护士或医生讲话,用不着按电铃,更用不着打电话。其它现代化的设备很多,不一一列举了。
在平壤参观许多现代化设备,不能不看出朝鲜知识分子、科学家、工程技术人员,发挥了很大的力量,作出了很好的贡献。我想,这和他们得到极大的重视,是分不开的。有一天散步到了街上,在初日照高林的晨光中,看见高层的建筑上,有奇异的图案画出现,一边是斧头,一边是镰刀,中间立着一枝笔。这是朝鲜劳动党党徽的图案。有好些邮票上,也有这样美好的标记。这标示出共产主义的精神,发挥出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并重的光辉,同时也突出了知识分子的荣耀。
朝鲜科学家对城市现代化建设,是有功劳的,同时对农业也有很大的贡献。有一天,从元山回平壤,天黑了,还在高速公路驰驱,不断地看见车窗外一片黑影中的水稻田,点缀起无数的红色灯光,仿佛天上的星斗,变了颜色,下临人间。同车的朝鲜作家李然浩同志告诉我,这是科学种田,设置灯光,是为了消灭螟虫的。同时又告诉我,他们已经全部用插秧机插秧了,农业是在向现代化不断地前进。我也记起了金日成主席有关农业的讲话,说朝鲜农业的进步,不只是实行了机械化、化肥化、水利化,而更重要的,是从农业大学培养出大批农业人才,帮助农民,进行科学种田,收到很大的效益。看来,用在农业上的这枝笔,和农民使用的镰刀,显然是配合得很好的。
以上讲的一些成就,我以为都和智力方面的大量投资,颇有关系。游金刚山时,在风景壮丽的山道上,一个导游的朝鲜女青年,就是三年制大学毕业的。依教育体制的规定,她理应当小学教员,为了工作的需要,分配作个导游员。从她那里知道,小学教员的工资一月90元(合人民币80多元)。待遇之高,我并不惊异,倒是知道幼儿园的保育员须要专科学校毕业,幼儿园的教养员则要三年制大学毕业,不能不感到智力投资的深厚,使人肃然起敬。因为这是进行现代化,走入先进国家的行列,必须经过这条教育的道路,正如上金刚山一样,想爬上高峰,一定要遵循大家走出来的山间蹊径。该过铁索桥的时候,就得跨上铁索桥(上金刚山有八道铁索桥),该沿着清澈的山溪,就得沿溪,缓缓而行,一点也不能凭着主观的愿望和幻想。
我要回国的时候,最后一天的早上,又在湖边散步,又听见了来自树林的鸟鸣,含意已不是“布谷,布谷”,而是“教育,教育”了。这一改变,我感到惊异,但从习惯上讲,也很自然。我小时候,就知道人们总是依照自己的心情,随意翻译鸟语的。农民种地,说是“割麦插禾”、“包点包割”,母亲要女儿包脚,便说成“幺姑包脚”,小孩子逃学,说成“我不想学”。由于这样,可以说,在朝鲜参观访问期间,无形中引起了重视教育的心情,乃是难免的吧!
1982年9月14日
于北京(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