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阅读
  • 0回复

一朵信誉之花——访太谷县山西中药厂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2-09-20
第2版()
专栏:

一朵信誉之花
——访太谷县山西中药厂
本报记者 齐志文
叶帅题写的“山西中药厂”几个苍劲的大字,镌刻在太谷县西街迎面的一块巨石上。这家创办于明朝、具有450多年历史的老药厂,现在已经是拥有500多名职工、1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的工厂。可容四五吨溶液的螺旋煮提器,代替了盛几勺水的小砂锅,保持恒温的数控电升炉,取代了“老君炼丹”的炉鼎,电阻熔炉顶替了炭烧坩埚。药厂原来只生产几种成药,而今能制作130多种,除丸剂、散剂、丹剂、片剂、冲剂,还有糖浆、注射剂和酒剂。产品畅销国内外。
山西中药厂能延续数百年,经历几个朝代,解放后又迅速得到发展,主要原因是他们注重质量,珍视信誉。厂长杨巨奎说:“用药如用兵,人命关天。因此,制药过程,只能精益求精,不容半点疏忽。”为了保证药品质量,该厂对每种原料,每道工序,每项操作都有严格的具体的要求。有些二三十年工龄的老工人,为着发挥他们的专长,终身一业。
山西中药厂配药采用真材实料,重上乘。如今有3,000多种植物、矿物、动物可作药材,其中有天上飞的,山里跑的,人工种的,野外生的,因产地不同,采获季节不同,有效成份的含量就有差异。山西中药厂用的宁夏中宁一带的枸杞,青海西宁的大黄,甘肃岷县的当归,广东新会的陈皮,浙江的白芍,吉林延边的长白参,都是同类产品中的上乘。而鹿茸则采取不老不嫩的“二杠”,选蚕蛾取不甩子的,用海马要海南的,都是该厂最讲究的。工厂的信条是不以次充优,不以假乱真。每到收获和狩猎季节,就派出采购人员,奔波于大兴安岭、长城内外、西藏高原、珠江三角洲等地。
这个厂还配备了几位经验丰富的老工人负责仓库验收,看药材纹理,闻味道,从色泽、分量上识别真假,辨别优劣。有一次从国外进口一批红花,严把质量关的老头们一眼看穿,那是用尼龙丝和面筋造的,外商只好退货、赔款。
老药工们说:“仙丹妙药,要靠如法炮制。”山西中药厂生产两种祖传名药:我国最古的复方升炼剂之一“龟龄集”,一种是清乾隆皇帝命名的“定坤丹”。从1915年以后多次在国外博览会展出,1979年和1980年又获国务院颁发的银质奖章。这两种中成药珍品,炮制极其讲究。原料进厂后,要经过漂洗、浸泡、研磨,而后辅以老酒、陈醋、纯蜜、鲜姜、菜油等,再炒制,炙制,还要经日晒(以阳光杀菌),夜露(露珠浸润),地埋(除却腥膻),前前后后有99道工序。原料中的生地经过九浸九蒸九晒,才变成熟地。一种又轻又薄的叶子叫淫羊藿,药性储于叶中。工人们用小剪刀将叶柄、叶杆及叶边小针刺细心地剪干净,再用一方寸120个孔网的细箩筛过,才去配药。
近几年,山西中药厂广泛采集古方、民间验方及著名中医的处方,制作治疗多发病、常见病、小儿病、疑难病的新中成药。在发展新中成药过程中,他们认真进行药理研究,通过动物实验,作对比分析,积累数以千百计的临床数据。另外,该厂还添置了紫外光谱、分光光度计、分水测定仪等科学仪器,保证出厂药品的质量。
病人靠药物治病,药厂凭质量发展生产。山西中药厂已建立了很好的信誉。愿这枝药苑奇葩更加艳丽夺目。(附图片)
图为厂长杨巨奎(左)定期到车间参加劳动。 李世宝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