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阅读
  • 0回复

竹林深处有人家 访景颇寨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2-09-20
第3版()
专栏:民族大家庭

竹林深处有人家
访景颇寨
最近,我们在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陇川县采访,听县委负责同志说,景颇族生活变化最快的要数紧挨国境线的邦外公社邦外大队弄安生产队了。走进寨子,只见一幢幢崭新的瓦房,掩映在绿树翠竹之中。房前屋后的香蕉林和芒果树上,结实累累。大青树下鸡鸣犬吠,牛马嬉戏,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给我们介绍情况的是党支部书记龚宝。他年过五十,身体健壮,黝黑的脸上挂着微笑。1955年以前,这里还是一片荆棘丛生、野兽出没的荒原。那年春天,龚宝相约七户景颇人到这里安家落户。消息传开,远近陆续有人迁入。十年动乱期间,有人拉龚宝出国,他说:我是中国人,我热爱祖国。他坚持带领群众顶风逆浪开发弄安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给龚宝插上了翅膀,他放手发动群众,既抓粮食生产,又抓多种经营,仅甘蔗一项平均每户就种了3亩多,连年增产增收。去年集体分配给社员的口粮每人达到700多斤。有4户收入现金千元以上,29户收入400元以上。
社员缸里有粮,袋里有钱,生活迅速得到改善。全寨57户人家,已先后有54户拆除茅草屋,盖起大瓦房。龚宝高兴地对我们说,盖瓦房不仅表明群众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了,更要紧的是表明大伙将永远安居在这里,那种全部家当一个箩筐背着到处走的历史永远不复返了。
龚宝领我们访问了社员李寿家。热情的李寿告诉我们,他家10口人,4个劳动力,1977年前年年吃国家的救济粮。如今粮食多了,大大小小十几个谷囤、谷箩和麻袋,都装得胀鼓鼓的。1979年盖了一幢3间两层楼的瓦房。去年分得现金1,300多元,他买了牛、马、猪和一辆胶轮车。今年他家承包生产队36亩耕地,还有2亩自留地。他和老伴都满怀信心地说:“今年要更上一层楼,争取多收入、多贡献。来年再盖一幢瓦房,给儿子娶媳妇住”。
我们又访问了几户社员家庭,所到之家室内陈设都变了样。过去是茅草铺,席地而卧;如今有了床,有了被,有了什物家具。去年生产队花2万多元把电线拉进家家户户,大家“点灯不用油,碾米不用愁”了,青年人多数都购置了收音机、缝纫机、手表、自行车。
弄安寨富裕起来了,小伙子和姑娘们爱劳动,有文化,许多人都愿意来和他们结亲。附近国营弄巴农场拉线分场的汉族木工张德金,爱上了景颇姑娘董惠芬,上门当女婿,过上了美满的生活。汉族女工吴邦凤,与一个景颇族小伙子成了亲。我们去访问时,正好吴邦凤休假在家。她热情地欢迎我们参观她的新房,宽敞的房间收拾得干干净净,新床、新被、新尼龙蚊帐,墙上挂着日历,桌上插着鲜花,一切都给人以新的感觉。她很坦率地告诉我们,他们是自由恋爱结婚的。结婚那天,全寨人按照景颇族风俗前来祝贺,唱歌跳舞,热闹非常。我们问她过门后生活习惯吗?她笑笑说:“有些方面不习惯,比如吃的不大习惯,穿戴也不大习惯,但慢慢都会习惯的。”她的话说得是那么爽快,那么自信。
告别弄安寨,景颇人的欢声笑语仍留在耳边。本报记者 张殿光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