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2阅读
  • 0回复

赤子之心——怀念邓拓同志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2-09-20
第8版()
专栏:心香一瓣

赤子之心
——怀念邓拓同志
刘广志
党的十二大胜利闭幕之后,散发着新鲜油墨味的报纸,每天都送来祖国各地大量的喜讯。欣欣向荣的景象,使我想起了党报创办人之一邓拓同志一段不大为人所知的古道问水的经历。他那颗赤诚的共产党人之心至今使我深深感动。
那是1956年的春天,当时担任《人民日报》总编辑的邓拓,作为国际新闻工作者协会领导机构的成员,去华沙参加会议。回国时,他选择了一条崎岖古老的路——由欧洲大陆穿越中央亚细亚平原,跨过天山山脉,辗转西域,长途跋涉回到北京。
4月初,我们来到苏联的中亚,这儿离祖国已经不远了。在塔什干附近的撒马尔罕,我们看到了古老的泽拉夫善河。这座公元前四世纪时就出现在东方地平线上的古都,经历天灾人祸,但它靠着小小的泽拉夫善河的乳汁,顽强地生存下来,而且一直保留着浓厚的东方色彩。邓拓望着那些古代文明的遗迹,又看看脚下的黄沙和干枯的古井。水,今天在这里仍然很珍贵啊!当我们来到一望无垠的“饥饿的草原”,那里没有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美妙风光,只有稀落的板房和泛着白色碱迹的人工水渠。邓拓时而叫汽车停下来,时而叫车子开过去看个仔细。漫漫沙原,历史的脚步在这里显得格外缓慢。邓拓查古问今,最关心的是水的利用。因为他想到了和苏联接壤的新疆,那儿也是个缺水地区啊!他不断地向当地的主人询问、了解,河、井为何干枯?新的水源在哪儿?怎样才能把清澈的水引向干渴的大地。到了阿拉木图,这里同新疆只一山之隔了。邓拓眺望着远处的天山,指着山峰上的皑皑白雪,感慨万分。那就是水源,是取之不尽的水源呀!
地处内陆的新疆占全国总面积的六分之一,物产丰富。但由于降雨量稀少,干旱对农牧业是很大的威胁。水对这里的人们是命根子。解放以后,党和人民政府对新疆的水利问题,给予很大的关心,做了不少工作,但由于条件的限制,那时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邓拓选择飞天山回北京之路,追溯的是历史,关心的是天山脚下各族兄弟的今天和明天。
乌鲁木齐市地处终年闪耀着白雪光芒的博格达峰的北麓,原来在乌鲁木齐河的东岸,解放后由于市区的扩大,河水在市中心流过,这里生机勃勃。在乌鲁木齐郊外的一户维族大妈简朴的家里,邓拓望着用黄土堆砌成的墙壁和大妈那双赤脚,听着大妈打着手势叙述解放前后生活的对比。从前不仅受地主、牧主的剥削,还有水霸和水捐。如今分了房子和牲畜。可是水呀,还是那么缺少,生活还不富裕。记得邓拓对新疆的几位负责同志谈了这次旅行的感受。他说欧洲气候宜人,自然条件好,人家是得天独厚呀。邓拓认为新疆水源是丰富的。天山上的积雪是水,可光靠引山水不行。草原上有乌龟爬行,说明这里有地下水。要想办法把地下的水引上来,把山上的水引下来。看看古人是怎么办的,外国人是怎么干的。不应该落在历史和外国人的后面。新疆幅员辽阔,现在有了人民政府,有各族兄弟的辛勤劳动,一定能找到引水、治水的好办法。
离开乌鲁木齐回北京,飞机意外地在酒泉停留了一天。我为不能早日回京而烦恼,邓拓却为这次滞留而“喜出望外”。他拉我进城,在一间古色古香的小饭铺里喝羊肉汤,兴致勃勃地谈起了这座历史名城。饭后,我们又穿过几条胡同,钻进一家大院找到了县志。酒泉在河西走廊的西部,北大河就在离县城不远处流过。邓拓研究历史,思索着现在,憧憬着未来。
邓拓同志离开我们已经整整十五年了,我们的祖国在历尽坎坷岁月之后,终于实现了历史性的伟大转变。茫茫的戈壁滩也起了很大变化。今年4月,我偶然在《人民日报》上读到了一则消息说,新疆在干旱地区找到6处高压自流水地下水源,在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打出的一口自流水井,日采水量达5,400多吨,等等。想起二十六年前,邓拓风尘仆仆,古道问水查源,如今西域大变样,我心中既兴奋又悲痛。如果他活到今天,旧地重游,喝上几口地下自流井的水,那该有多么甘甜!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